預訂僅是標 消耗才是本 寶木
2006年的新郵預訂又拉開帷幕,盡管郵政的政企分家改革迫在眉睫,傳統的集郵發行模式也隨之將遭沖擊,而從明年的新郵預訂方案看,已出現了一些變革,如半年的發行期后大量銷毀、增加紀特新郵上窗口銷售等。但毋庸諱言的是,2006年新郵的主要發行渠道依然采用預訂老模式,因此從根本上講是傳統預訂方式的延續,且全額預訂的方式也沒有被取消,所以此方案只能夠被視為“大保持小變化”。
新郵預訂在我國已實行了20年,從過去的計劃經濟到現在的市場經濟,郵票的面值上升了,集郵市場活躍了,集郵公司經營放開了,而新郵預訂去依然如故,唯一不同的是,預訂款由過去僅付保證金變成了全額付款,而且近年來預訂居然還要身份證。當然這些情況的出現,實際上與市場的變化有關,因為新郵預訂在近年來儼然成為了影響市場冷暖的風向標。
事實上,新郵預訂實行多年來,其積極作用是顯而易見的,尤其是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該措施對推動我國集郵事業的興旺功不可沒,郵票的知名度在這段時間里可謂家喻戶曉,集郵成為了許多人保值增值的途徑,自然文化方面的影響力也在很大程度本頰導以升華。不過,隨著我國近年來經濟的快速飛躍,從20世紀末開始集郵發展即步人下坡,讓人感到很無奈的是,新郵大規模、長時間地在三級市場中打析,更是凸現不少郵票發行中的弊端,其中新郵預訂也成了許多人詬病的主要目標,特別是預訂戶得不到計劃外緊俏郵票、預訂中出現的厚此薄彼現象和一級市場大量低面值傾銷新郵等,對預訂戶造成了極大的傷害;也是從2000年以來新郵預訂每況愈下的根源所在。畢竟在各種條件制約下,處于被動地位的預訂戶已在市場上成了弱勢群體,不少集郵者視預訂為雞肋)
說實在的,新郵預訂鬧出來的風風雨雨太多了,而作為郵票的基本功能—消耗卻成了從屬地位,仿佛紀特郵票在我國天生的就是給集郵者的專利產品,如此主次顛倒的銷售政策卻至今沒有引起發行部門的重視。筆者認為,恰恰是由于紀特郵票的通信領域消耗不暢,才導致了紀特郵票在銷售中產生了大量問題,哪怕發行量已縮減到1000萬套之內,卻依然在市場上打析,形成如此尷尬的局面。只要去看一下25年前后郵票發行的情況,再對比一下現在的發行渠道,相信許多人都會明白為什么新郵預訂實行后,問題會越來越多。可以明顯看出,沒有了通信的大量消耗,紀特郵票的庫存量成了各種矛盾的根源,而新郵預訂則作為發行的唯一渠道而成為人們詬病的替罪羊。
因此,改革新郵預訂必須從改變銷售渠道上下功夫,還紀特郵票本來的郵政使用屬性,讓大量紀特郵票在通信領域內盡情消耗,惟此才是根本解決紀特郵票預訂中存在許多問題的關鍵所在。
中國集郵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