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郵網
郵票的齒孔雖然沒有被列為郵票的要素,但無論對集郵者,還是對普通的消費者,都視其為郵票的一個最醒目、最易識別的標志。就像人們一見到水兵服上的飄帶就會想到海軍士兵一樣,人們一看到齒孔,就會想到郵票,而不會認為是火花或其他什么商標之類的印刷品。當然,也有一些郵票沒有齒孔,但畢竟是少數,因為郵票的齒孔除了具有很強的裝飾性功能以外,其最原始、也最基本的功能就是便于在銷售和使用時逐枚分撕取用。除了實用性和裝飾性,郵票齒孔還可以發揮十分獨特的鑒別與防偽作用。這也正是郵票的發行者、制作者和收集者十分關注郵票齒孔,并對其不斷研究、不斷改進的重要原因。
郵票齒孔發明于一個半世紀之前。因其形狀、制作原理和所采用的制作設備不同,郵票齒孔也就種類繁多,特征各異。
從形狀上看,齒孔有孔形齒、線形齒和針形齒之分。其中針形齒采用縫紉針扎制而成,形狀簡單粗糙,不夠精美,現在已很少使用。目前使用最廣泛的是孔形齒。線形齒也隨國際上不干膠郵票的推廣,使用得重新多了起來。
所謂孔形齒,就是沿郵票四周打出透孔之后,沿孔將其撕開所形成的齒形。因其實用、美觀,使用時間久遠,范圍廣,且制作技術日益穩定完善,所以被公認為是最典型、最具標志性的一種郵票齒孔。孔形齒以圓形孔最為常見,也有其他一些形狀,比如橢圓形、菱形、星形等。所有非圓齒孔均可稱為異形孔。異形齒孔的加工技術通常較為復雜,具有易識別、難偽造的特點。異形齒孔一般都采取在常規圓形齒孔中少量穿插、組合的方法使用,使對比效果更加明顯。1998年我國第一次在《何香凝國畫作品》郵票上采用了異形孔技術,打出橢圓形齒孔,受到了廣泛好評。
線形齒孔通常采用成形刀具模切而成。齒形可以是直線、折線、曲線或組合線。線形齒在孔形齒技術大范圍采用之后很少使用,但隨著國際上不干膠郵票的推廣,此種齒形又重新得到廣泛利用。不干膠郵票通常須輔以襯紙,便于線形模切而不利于孔形齒制作。利用這一特點并借助計算機輔助加工技術的飛速發展,線形齒的形狀正不斷改進提高,做得越來越復雜,越來越精美。例如日本某些不干膠郵票的線形齒居然可以做得與傳統的孔形齒一樣。其齒形由很小的半圓和短線組合連接,模具加工難度極大,但卻解決了由于多年習慣,覺得其他采用直線、折線或S形曲線等簡單齒形的不干膠郵票看起來總不像郵票,或者看起來總覺得不如孔形齒漂亮、舒服的難題。
按制作原理,郵票齒孔可分為模切式、沖切式、滾切式和刮削式以及激光切割式等類型。模切式通常用于制作線形齒。目前我國尚未推出不干膠郵票,線形齒也就未使用。激光切割是一種非常先進、非常理想的郵票齒孔加工方法,目前仍處于研發階段。所以,我國郵票目前主要采用的是沖切式、滾切式和磨削式齒孔。
沖切式齒孔往往須由成對模具,即陽模(針)和陰模(孔)通過往復運動沖切而成。這樣一套沖切模具通常稱為平式打孔器。平式打孔又可細分為棋盤式和梳式兩種。
所謂棋盤式打孔器,其尺寸通常較大,一次沖切同時完成多排、多列封閉型齒孔的制作,形狀如棋盤。比如民族大團結郵票56枚齒孔就是一下沖切完成的。由于各排各列數千顆針孔都是精確固定在模具上的,所以具有整版郵票各孔間距確定不變的優點,但加工難度極大,周期長,費用昂貴。
所謂梳式打孔器,其尺寸一般較小,一次沖切只能完成一兩排未封閉的齒孔,其形狀像是一把梳子,只有下一次沖切才能使上一次未封閉的圖形閉合。如果機器紙張等調適不當,前后兩次沖切位置的間距就可能不精確,出現孔距大小不等甚至錯位現象。梳式打孔的優點是小巧靈活,既可安裝在卷筒紙專用郵票印刷機上實現聯機快速打孔,也可與通用平張紙膠印機配套,實現脫機打孔。我國膠印郵票齒孔目前全部采用這種脫機梳式打孔方法制作。為提高生產效率,脫機打孔時往往采用一次多頁的續紙方式,將疊在一起的幾張郵票同時打穿,由此而形成了背膠面齒孔邊緣微微隆起的特征。
凡沖切式齒孔,不論是棋盤式還是梳式,其共同特點是,每一個齒孔幾乎都在同一瞬間沖切而成,所以只要這個齒孔光潔完整,其齒孔周邊必定具有很強的均勻性和一致性,而不會表現出滾切式和磨削式等輪轉式打孔所通常具有的方向性。
滾切式齒孔是由一對分別帶有針(即陽模)和孔(陰模)的滾筒通過對滾切制而成的。由于以勻速轉動代替了沖切式的往復運動,滾切式打孔可以實現較高的生產速度。但其針、孔兩滾筒對滾過程中存在不可避免的針與孔的干涉現象,是一種原理性缺陷,由此決定了此種齒孔的質量不會很高,也很難穩定。此外,一個完整的滾切式齒孔是隨滾切過程從前半圓到后半圓逐點嚙合切制而成的,圓孔上各點所受剪切力與拉伸力不盡相同,從而造成了齒孔邊緣的不一致性。以走紙方向為參考,齒孔前后兩個半圓纖維的切斷光潔程度不一,表現出方向性。因受設備條件所限,我國近年很長一段時期的郵票大多采用此種齒孔,質量不甚理想,同時,也使這些郵票在齒孔上留下了以上特征。因為弊多于利,這種齒孔技術將逐漸被其他齒孔制作方法如磨削式齒孔所代替。
磨削式齒孔是通過一種非常獨特的方法加工而成的。拓硬幣的例子非常有助于說明其原理。將一張紙覆蓋在硬幣上,用鉛筆隔著紙張在硬幣上涂畫,硬幣的圖案就會很快浮現出來。磨削式齒孔的制作方法就是利用這種原理發展而來的。制作此種齒孔,只需陽模,不需陰模,屬于一種單模打孔技術。正是利用了這一突出的特點,才為各種異形齒孔以及各種鏤空文字和圖案的制作提供了切實可行的方法。磨削式齒孔也采用輪轉式設備加工,在具有負載輕、車速快等優點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在齒孔上留下方向性特征。從郵票的背膠面仔細觀察,即可發現所有齒孔的同一側多少會有彗星似的拖尾現象。既可以將之視為一種缺點與不足,也可以將其作為磨削式齒孔的一個突出特征,用作此種郵票的判別和防偽。此種齒孔的制作原理雖然簡單,真正實現起來卻極為復雜。從設備和模版的設計、制造、安裝、使用一直到維護,涉及多項高新技術,難度極高。其中有些部件甚至采用了宇航技術,其高精尖程度可見一斑。帶有鏤空字母的《君子蘭》小全張之所以廣受歡迎,與磨削式齒孔技術的應用是截然不能分開的。
齒孔對于郵票來說是極為重要的,您可以嘗試利用上述知識去觀察、鑒賞郵票齒孔,一方面享受其中的樂趣,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增強您對真偽郵票的識別能力。郵票防偽、鑒偽知識的普及,無疑將對保護郵票發行者和消費者的合法權益起到積極而又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