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消息:自京城的文獻集郵收藏者及廣大集郵愛好者及投資者,就我國集郵文獻的民族特色、整理與研究的發展現狀及集郵文獻的投資前景、市場流通情況與專家學者作了積極探討。
著名集郵文獻著述及收藏家林先生說:我國集郵文獻的著述與收藏活動是和集郵活動同步發展起來的。各種集郵專題協會會刊及民間集郵小報、郵商郵票銷售目錄、郵票郵史分析文章,真實地記錄了集郵文獻收藏活動在我國逐漸壯大的發展歷程。
其中“新光郵票會會刊”、“新生郵刊”、“中國郵刊”創刊號都是值得稱道的集郵文獻。新中國成立以來隨著集郵活動的普及,圖文并茂與學術研究并重的《集郵》雜志于20世紀五十年代創刊,其雅俗共賞的文章、旁征博引的郵壇典故及深入淺出的集郵知識吸引了許多青少年加入了集郵活動。
創刊于20世紀八十年代的《中國集郵》雜志(英文版),在溝通中國與各國集郵者的友誼、弘揚中華民族集郵文化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積極作用。
說到我國集郵文獻的整理分類與收藏現狀時,林先生說:各種郵史類集郵著作、集郵活動論述文章及集郵專題點評文章,郵票拍賣圖錄是我國集郵文獻的收藏重點范圍,由于受集郵文化水平相對較低所限,早期集郵文獻的收藏與研究活動似乎只局限于純粹個人性質。20世紀90年代末期集郵文獻的收藏才真正普及到普通集郵者。
據統計,全國專題集郵文獻收藏、研究會達到十余個,參與活動的集郵者達數千人,我國集郵文獻的收藏活動起步雖晚但發展迅速,研究水平提升較快,正處在蓬勃發展的階段。
京城集郵文獻經營者李先生說:我國郵票經銷商大概有萬余人,其中把集郵文獻的收藏與經營作為經營重點的似乎也不到十余家。雖說我國有號稱千萬人的集郵群體,受集郵文化水平及郵識、炒郵獲利的原因所致,參與集郵文獻的收藏與整理的人不足1%,致使許多集郵文獻流散民間遭到毀壞。
值得注意的是,近兩年來集郵文獻與收藏群體穩步擴大,集郵文獻的經營與銷售也呈增長趨勢。其中現代集郵文獻的銷售更為紅火,像《集郵》雜志創刊號、終刊號及大全套則是難求之藏品,各種郵票目錄、郵史著作及早期郵票拍賣目錄都是藏家欲求之物,市場價格也較前期有了明顯的攀升。
但是,關于郵票版式、刷色、齒孔及郵路、郵政資費研究的學術性強的文獻仍未得到藏家適當關注,說明我國集郵文獻的收藏尚處在相對較低的水平,也說明我國集郵者忽視郵識、輕視文獻收藏意義的現象尚未得到明顯改觀。
來源:北京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