縮量普通郵資片亮相郵壇的時間并不長,可其在郵市中的影響卻著實不小,規模的膨脹也是越來越迅猛,自從對縮量普通郵資片的第一輪炒局之后,大家似乎已經意識到了其中的機會,可是,事態的發展并沒有像大家想像的那樣,雖然之后發行的縮量普通郵資片依然不乏玩家介入,價格也遠高于其他郵資片,但是,曾經的熱鬧景象卻至今沒有重現。為什么縮量普通郵資片就像是曇花一般絢爛開放,而又在短暫的輝煌之后歸于沉寂呢?筆者以為,這是因為縮量普通郵資片的“三宗罪”:
“三宗罪”之一:目標不明確
發行縮量普通郵資片的目的是什么?看了一大堆縮量普通郵資片的發行,卻實在沒有看出道道:要說發行對象是集郵愛好者,顯然難以讓人信服,區區幾萬枚到十幾萬枚的發行量,與郵票、小型張形成了強烈的反差,根本不可能是按照集郵群體的數量來安排發行量的,而且雖有發行公告,可始終“不見廬山真面目”,等到悄無聲息地在郵市上出現了,也早就過了首發日期;要說發行對象是郵市投資者,那么這些縮量普通郵資片顯然只能助長炒作的氣氛,肥了少部分人的腰包,因為它們一面市的價格就是定價的十倍以上,能夠獲得利潤空間的無疑只有掌握原始貨源的人,而絕大部分投資者恐怕連參與的機會都沒有,更談不上通過參與縮量普通郵資片的運行來獲得利潤了;要說縮量普通郵資片的發行是為了滿足郵政使用的需求,那么正如第一點一樣,我們從來也沒見過這么少發行量的郵品能在郵政窗口堂而皇之地出售并直接使用的,況且發行后如此高的價格,又有誰會舍得去用?如果說縮量普通郵資片是為特定的客戶群體制作發售的,那么為什么又會整刀、整包地出現在各地的郵市上,不管怎么說,縮量普通郵資片也是國家正規的郵資憑證,難道就是因為是特定客戶群體定制的,就能任其所為,使縮量普通郵資片的管理寬于一般郵品?顯然這也是不應該的。于是,問題就出來了,郵政發行這些縮量普通郵資片究竟是為了什么?想必大家絞盡腦汁也未必能猜得出。
“三宗罪”之二:濫發沒道理
縮量普通郵資片發行之初,大家都覺得很新鮮,像發行量這么少的品種真是多年不遇的,多少也產生了一定的“眼球效應”。可是,漸漸的,大家卻發現,原來縮量普通郵資片并不是什么稀罕寶貝,一陣接一陣的發行浪潮,讓大家應接不暇的同時,也懷疑起縮量普通郵資片的權威性。的確,在新中國郵品的發行歷史上,并不是沒有出現過縮量郵品,甚至也出現過發行量極罕的品種,可那都是偶一為之,絕大多數的情況下都往往會被正常的發行所取代。可是,在縮量普通郵資片身上,大家卻絲毫沒有看到消停的跡象,反而發行節奏越來越快,板塊擴容幅度越來越大,真的出現了濫發的跡象。
“三宗罪”之三:炒得太離譜
正如前面所述,縮量普通郵資片發行后非但沒有給市場帶來新的機遇,反倒助長了原本已濃、亟待解決的炒作問題,發行渠道上的不透明加上極少的發行量,無疑為炒作奠定了基礎、創造了條件,于是乎,縮量普通郵資片一面市價格就呈幾何倍上漲,現在大家都弄不明白這究竟是價值使然還是炒作使然,抑或是人為地提高它們的價值?脫離了實用消耗,脫離了收藏需求,這樣的高價值究竟又能說明什么?發行方曾經反復強調,反對炒作新郵、要堅決維護國家郵資憑證的形象,可縮量普通郵資片如此的發行狀況顯然只能將其一步步地推向炒作的旋渦而不能解脫,要想解決炒作縮量普通郵資片的問題,既要靠正常的發行規范和發行間隔,又要靠嚴格的發行管理手段,可現在這些都不具備,那么發行方究竟是在反對炒作還是在支持炒作呢?事實上,縮量普通郵資片現在已經形成了誰擁有原始貨源誰就能賺得盆滿缽滿、誰接下一棒就有可能套得不得翻身的態勢,玩來玩去的總是固定的一些人,得益的也只是少部分人,可其他市場投資者又有多少人關心縮量普通郵資片呢?不能融入整個市場的發展之中、成為少部分人手中的“玩具”,這顯然不是縮量普通郵資片應有的形象和立足之本,這一問題不解決,要想使縮量普通郵資片成為越來越多人關注的對象,顯然是不可能的。
事實上,所謂的縮量普通郵資片的“三宗罪“,“罪”并不在它本身,而在于掌握它命運的發行方,正是由于發行上的種種“怪異”,才使得縮量普通郵資片更像是個“怪胎”,有些人為它叫好,可更多的人卻被弄得莫名其妙,而類似縮量普通郵資片這樣的遭遇,這些年來大家恐怕也沒少見,這就提出了一個問題:類似縮量普通郵資片這樣的郵品今后究竟該走向何方?是否一直會有它們的生存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