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消耗需要多少耐心 海銘
最近一段時期,無論市場走勢怎樣,也不管新郵表現是好是壞,被大家遺忘許久的JT票板塊卻漸漸有了些許的起色,特別是一些題材上佳的高價品種,更是出現了要貨者絡繹不絕的情況。為什么JT票能夠在目前撲朔迷離的行情之下堅定地走出積極的態勢呢?又為什么大家并不擔心JT板塊也與新郵一樣會面臨著諸多不確定的風險呢?筆者以為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JT板塊的消耗看來已經非常充分了。
如果按照時間來算,JT票中發行時間最短的品種距今也該有14個年頭了,長的則更達到了26年,且JT票的發行過程中,電腦網絡、手機等現代通訊工具尚不普及,通信量非常大,因此消耗也比較可觀,遠不是現在所發行的新郵所能比擬,因此如果以現在的標準來衡量的話,JT票的消耗量是比較大的,其實際存世量占發行量的比例應該是小的。也正是出于這種考慮,廣大投資者在郵市投資發展之初,最先選擇的就是題材廣泛、設計優秀,最重要的是消耗量大的JT票板塊,由此使得JT板塊成為了郵市歷次高潮中的最大受益者,儼然是郵市的“風向標”。進入20世紀90年代后期,雖然郵市的炒作氛圍不斷加重,郵品運作與投資的重點也轉向了編年票板塊,但至少誰都不會否認JT票的投資價值,其關鍵的一點原因就在于JT板塊有著良好的消耗,這為其奠定了堅實的投資基礎。
但是,隨著郵市的日漸低迷、郵品價格的直線下滑、郵品積壓狀況的愈發嚴重,大家驚訝地發現,原先被認為已經充分消耗的JT板塊竟然也有著不小的存世量,原先被認為肯定極少甚至短缺的JT票郵政庫存竟然也相當可觀,在郵市周而復始的運行中陸陸續續總有一些JT票被作為籌碼拋向市場,打壓著已然超跌的JT票價格,也進一步動搖著本已敏感而脆弱的投資者的心,這時候大家似乎才明白,原來JT票的消耗狀況遠比我們想像的要少,否則這么多的庫存又由何而來?但是,絕大部分投資者似乎并沒有深層次地認識這個問題,而僅僅是停留在如何消化這些庫存JT票貨源和呼吁遏制郵政企業違規放貨上。那么,該如何深層次地認識這個問題呢?其實也簡單,那就是對待郵品的消耗過程必須有足夠的思想準備,20年可能依然無法徹底解決消耗問題,我們的樂觀估計往往并不符合郵品消耗的實際進程,我們投資所基于的對消耗量的判斷也往往會誤導我們。
如今,新郵依然是市場運作的重點,而對于新郵的整體消耗狀況,相信大家都有一定的認識:由于發行量嚴重供過于求,加之郵政消耗量越來越少,因此這些年來所發行的新郵、次新郵事實上積壓非常嚴重,而消耗則很不理想,盡管經過銷毀,但市場的狀況顯示依然沒有從根本上解決消耗不足的問題。可是,仍然有相當一部分投資者認為,只要能夠大幅度降低新郵發行量,那么部分郵品的消耗問題完全可以解決,有些“地量“郵品已經到了無須顧忌其消耗量的程度。然而,看到JT票板塊這些年來的艱辛和出人意料的庫存狀況,我們倒是非常應該引起警覺:我們對一些減量郵品的樂觀估計是否仍然會重蹈覆轍?就目前郵品的發行量而言,一些郵品一兩百萬的發行量似乎已經是相當有限了,至于發行量幾十萬的品種則更應該是毫無消耗風險的,但是,如果我們仔細分析一下就不難發現,JT票板塊的總體發行量其實遠小于近些年來所發行的郵品,那時候一百萬左右發行量的品種不在少數,五六百萬已可稱“壯觀”,如果換作現在,它們也完全可以被大家視作是“毫無消耗風險”的,可實際卻是它們在大量的消耗和長達十幾、二十年的沉淀之后,依然還會有可觀的庫存貨源出現、沖擊市場,那么,我們現在這些與其發行量相差不多、而消耗渠道卻遠不及其通暢的郵品是否就真的能讓我們對它們的消耗狀況毫不用擔心了呢?所以,當我們每一次以為庫存已經出盡的時候,總是會有我們不愿意看到的一幕出現,更何況,我們現在所追捧的這些“量少郵品”事實上并沒有在郵政領域消耗掉,它們本身往往也不具備在郵政領域消耗的可能,只不過在大家的手里轉來轉去而已,這種“消耗”的狀況恐怕離JT票的消耗還差之甚遠,我們完全沒有理由感到過分的欣喜,真正靜下心來等待消耗充分的那一天,才有可能迎來郵市投資的又一次春天。
大江南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