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量的負面效應(江蘇 東方鶴)
減量作為一個重大利好,始終溫暖著二級市場投資各方的心,大凡有一個減量的利好,二級市場總會歡欣鼓舞一番,包括筆者在內的郵癡們也總能挖掘出一些,不知炮制者們想到還是沒有想到的利好來。從二級市場的振興來講,減總比不減好,但筆者近日胡思發現“任何事物均有兩面性”真乃恒古不變的哲理,減量其實亦有負面效應。
一、價格排序令人霧里看花。隨著新郵的持續減量,近期郵品的發行量與前期編年郵品相較有天壤之別,編年版票今年在1350萬左右,與91年平 ,2001年1700萬,2000年1800萬,1997年2500萬,1994年3500萬,1992年4000萬,呈單邊下滑態勢。由此帶來的是低量郵品價高,超量郵品價低,出現發行年代久遠,郵品價低廉的不正常發展狀況,郵品價格秩序直令人們看不懂。
二、量價配比規律被異化。一般來講,發行量少的郵品價高,發行年代長的郵品價增,但現在來看,由于新郵持低量優勢,受價值規律作用其價理應高居,但前期郵品由于在經歷郵市高潮后,有歷史最高價墊底,其價又無法降下來,因而形成了客觀存在的量多價高現象,以體育題材為例:九五年發行之世乒賽小全張,發售價7元,發行量511.4萬,現市價60元,而2000年發行之27屆奧運會雙連張,發售價24元,發行量僅98.05萬,現市價亦僅75元。后者無論是在題材的重大程度及所蘊含的價值屬性均非前者所可比,但市價卻相近,凡此種種不勝枚舉。
三、誘發人們炒新不炒舊的心態。受資金量和投機心理驅使。二級市場各方均期望通過新品炒作實現一夜暴富,炒新不炒舊為二能市場一直遺傳到今的習俗。資深投資者,郵界人士均疾呼要切實糾正,然而新郵的持續低量發行,客觀上造成新郵投資的價值內涵被提升,先天屬性便強于前期品種,此情延續禍福難料。
四、前期套年盤解救難度增加。新郵減量以后,必然成為市場注目的亮點,隨著二級市場參與者學歷層次的提高,理智的參與操作已成趨勢。在這一背景下,若無九七年全民大炒郵情形的出現,前期巨量郵品怕是少有人去碰,這樣在高價被套的早期投資者,特別是92—2000年期間的編年票投資者欲想解套便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了,而這些人的深度套牢又會對入市新人起實在的警示作用,更有可能嚇退新人的貿然入市,二級市場的振興之路程無形之中被延長。
杞人憂天,千萬不要成真才好。
本文發表于2001年,對現實尚有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