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多來,郵市低迷,到目前郵政發行部門雖然也提出“讓利于民”的政策,做了大量的工作,對于小版的發行政策也用盡腦汁,進行了“花樣化”的包裝,從大版變小版變戲
法來促進市場發展,但為什么郵市還漫步在超跌的十字街口呢?
1、大小版合一無法救市。發行大小版合一的政策完全是失敗及徒勞的。發行大小版合一只是改變集郵愛好者、會員的視線,讓集郵愛好者上套。有郵識的集郵愛好者是不會買賬的,只有市場的抄作者去抄啊!所以產生小版沉淀在市場,沒有很好的消化,集郵愛好者
的意識小版張本身就是大版的化身,它必然要分解成套,看起來量少,其實分解后還是天量。小版發行幾年來,它救市了嗎?
2、近年來,郵政發行部門以發行特供會員郵品,“郵簡、會員封、2004年柳毅傳書小本票”也全部失敗,特供郵品也無法救市。
3、在八年郵市低迷中的2004年10月31日發行“第二十七屆奧林匹克運動會”小型
張1834萬枚, 雙連體98.05萬枚。為什么98萬的雙連張也沒有救市?雙連小型張失去傳統小型張的意義。
4、發行縮量小全張是救市的態度。2002年5月16日發行“世界杯足球賽”小全張300萬枚,當時發行部門找到激活市場的目標,由于發行部門改變方向,用三地開發的辦法,也失去了傳統的小全張的意義,又能救市嗎?
以上這樣的發行辦法是否變戲法而已,并且還是在變戲法圈錢。為什么要出雙聯小型張呢?發行部門有“讓利于民”的借口而已,沒有“讓利于民”的心,口是心非,為什么不發行正常單枚縮量的小型張呢?小型張變成今天的處境,重視小型張的崛起,讓小型張風行在市場的前列,中國集郵的春天才是真正的到來。小型張不是大勢已去,而是發行部門是否喜歡救市的根本問題。
郵市形成幾年低迷,一朝繁榮的畸形市場原因又是誰造成的呢?中國的郵市從20世
紀80年代初自發形成,集郵市場繁榮的景象直到1985年4月5日發行“梅花小型張”發行量291.48萬枚,那時郵市多么的興旺啊!集郵熱聚集不少的集郵愛好者。
郵政第一次毀市是在1985年5月24日發行1266.83萬枚的“熊貓小型張”,與“
梅花小型張”291.48萬枚僅僅49天的時間。天量發行,產生供求矛盾,各種各樣的郵票品全部打折,從此中國郵票市場產生了畸形市場,郵市受到了毀滅性的打擊,郵市低迷6年。
經過郵市低迷6年,郵政第一次救市是1989年10月12日發行了普甲M“中華全國集郵展覽”小型張,郵人稱之為“紅菩薩”,發行量為130萬枚,以及1990年9月21日發行了182.8萬枚的普無號“第十一屆亞運會國際體育集郵展覽”小型張,郵人稱“盼盼”,
縮量小型張打開了1991的郵市大行情。
郵政第二次毀市,是1992年小型張發行量為2000萬至4000萬枚,郵市第二次受到
了毀滅性打擊,郵票全部打折,郵市低迷6年。
郵政第二次救市,1995年4月14日發行了“桂花無齒”小型張56。7萬枚,95年8月14日發行了“世乒”小型張511.36萬枚,96年5月18日發行“寶鼎無齒”小型張545.6
萬枚,縮量小型張又打開了1996年底到97年初的郵市大行情。
郵政第三次毀郵市低迷,1997年7月1日發行了“香港回歸”小型張5770.96萬枚
“香港回歸金箔”小型張2000萬枚的天量,徹底打擊郵市發展,郵市低迷至今8年。
郵政第三次救市,國家郵政發行部門到目前是否開始救市呢?還沒有救市,還在“變戲法”?小型張是集郵愛好者基石,20多年來,小型張救市是不可非議的事實。救市靠小型張,毀市也靠小型張。郵票發行部門到目前還不甘心發行縮量的小型張救市,小型張與集郵愛好者是互生互長的關系,小型張應挑起救市的使命,不起動縮量小型張救市,也許中國集郵者可能將要永遠消失。中國郵政發行部門不管改革不改革,救市是首要的目標,不救市一、你們首先葬送自己的業務,二想坑害集郵者等于坑害了自己;三、完全失職;四砸碎中國
集郵事業。到目前全國集郵者僅剩有200萬人,還發行1000萬枚左右的小型張,還不以市場供求矛盾進行縮量發行,你們有想救市嗎?目前,縮量發行明信片已經聚集了人氣,這說明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