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新”沒有贏家 許明罡
多年來,新郵炒作的問題不止一次地成為了廣大郵市投資者詬病的對象,但是,由于炒新為某些利益群體實現短期收益提供了極大的便利,因此時至今日,炒新問題依然無法得到有效的解決。而炒新的弊端也在一次次地重演,近期,備受注目的《西藏》小版張的表現就很值得回味:從期貨價的一路走高,到面市后的急速躥升,再到最近幾天的快速下跌,弄得投資者心驚膽戰。而從它身上,我們也可以發現,隨著對炒新弊端認識的加深,新郵炒作已經陷入了很深的“漩渦”之中,沒有贏家也將越來越成為炒新的必然結果。
炒新曾帶給某些特定的利用群體以可觀的收益,這在郵市發展的過程中是不能否認的事實:可以掌握原始籌碼的郵政企業往往憑借著自身的優勢,控制貨源,大肆造勢,拉高郵價,從而在發行之初就盡力實現利益的最大化和最快速化,為了兌現,在快速的拉升之后往往又會大量出貨,由此引起郵品價格的大幅震蕩,再等到郵品價格回落之后,低價回購補充庫存或供應預訂戶,這種手法已經成為了郵政企業“公開的秘密”。而炒新多年來也的確給各級郵政企業帶來了可觀的收益,以至于他們樂此不疲,在缺乏有效監督和處置機制不完善的情況下,炒新成了郵政企業利潤的重要來源;而對于部分投資者來說,炒新確實也在一定程度上給他們提供了短線搏殺的機會,如果能踏準節拍,那么炒新對投資者而言也有獲益的機會。因此,炒新的長期存在,既是市場不成熟和欠規范的表現,同時更是利益驅使的結果。
不過,隨著炒新的愈加頻繁和急功近利思維的日益膨脹,炒新的力度與節奏逐步提高,而失敗的機會也越來越大,究其原因:一是炒新的不對稱性受到了廣泛的置疑。因為炒新對于擁有原始貨源的各級郵政企業來說,收益巨大但風險極小,而對于普通投資者來說則無異于“刀口舔血”,在利潤的絕大部分為郵政企業所掠奪的同時卻要承受巨大的投資風險,因此在屢屢品嘗苦果之后,投資者對炒新的戒備心理越來越重,炒新的不對稱性使得投資者參與炒新的愿望急劇衰退;二是市場的羸弱與炒新形成相互的消極影響。市場的長期低迷和資金的嚴重不足,使得部分利益群體希冀通過炒新來快速實現自己的收益,從而漠視市場發展規律,急功近利地濫用炒新手法來達到目的,加速了市場資金的損耗,炒新的收益率和受益覆蓋面也大不如前,往往最終形成“得益少部分,痛苦大多數”的結局,而炒新所造成的資金的損害和對士氣的打壓又反過來使市場變得愈發低迷,消極影響相互作用,進一步加劇了市場的羸弱狀況。
及至今日,大家可以明顯地感受到炒新的局面已經越來越難以維系,炒新已經幾乎沒有了贏家:對于擁有原始貨源的郵政企業而言,費盡心機的“自拉自唱”把戲已經為廣大投資者識穿,已經難以提起投資者的興趣,更引起了投資者的極大警惕,而即使有部分投資者為了抓住短線機會而介入其中,也往往異常謹鎮和敏感,稍有變化便及時收手,使得郵政的炒新出貨戰略往往未及“收網”即告失敗,因此,能夠成局的炒新近年來已越來越少,大部分新郵甚至根本形成不了炒作的局面就跌入打折的境地,對郵政而言,這柄以往的“利器”已經光芒黯淡,預期的收益自然難以實現;對于廣大投資者來說,面對著炒新的局面,要么貿然跟進后成為最后的“接棒者”,飽嘗套牢之苦,損失慘重,進一步加深了市場的羸弱氛圍,要么在吃盡苦頭后往往不愿意再跟風冒險,對炒新遠遠觀望,許多可能成為真正機會的新郵也只能遺撼放棄,損失的機會不可謂不多;而時于新郵而言,炒作往往使它們的價格畸形起伏,真實價值得不到市場的廣泛認同,許多題材、設計上佳、發行量適中的品種也就得不到充分的表現機會,進而拖累整個市場;而受炒新傷害最重的無疑還是大家所關注的郵市,炒新使得市場資金愈發捉襟見肘,使得人氣愈加渙散,也使得運行更為艱難,復蘇自然遙遙無期。總之,在炒新泛淺的氛圍下,郵市已很難再有贏家,而沒有贏家局面的出現,也在一個側面反映出炒新的日益沒落和日漸窮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