郵票減量不再是救市的惟一良方 秋山無盡
郵票減量一直是郵市的熱門話題,也是參與郵市的人們最為敏感的話題了。然而,每到市場低迷的時候,郵票減量也就作為郵政當局的救市手段,作為拯救郵市于水火的“殺手锏”,最終把參與者的心態給調動起來,以此引領郵市走出低谷。然而,當郵票發行的歷史走到21世紀的今天,當眾多的投資領域擺在人們的面前,供人們投資的渠道五花八門,郵票已經被郵政當局自身的錯誤策略把參與者逼到絕地。在今天的郵市,郵政部門還拿老眼光來對待今天的市場,還拿以前“郵市上漲就增量,郵市低迷就減量”這樣的思路,可以說已經落伍了。當郵市進入“歇夏期”,郵市再次遭遇“寒流”,眾多品種再次大幅度下跌,其跌的幅度之深、之快都是這幾年極為少見的,在這樣的大背景下,郵政當局再次調整減少郵票發行量,再次把舊有的手法運用,8月1日發行的《人民軍隊早期將領(二)》紀念郵票一套5枚發行量減少到860萬;9月18日發行《梵凈山自然保護區》特種郵票1套4枚郵票880萬;可以說,此次郵票發行量已經是自1985年以來20年的最低,從中我們不難看出郵政救市之決心。但是,筆者認為,在目前的郵市,在今天眾多的集郵者遠離郵市的尷尬境地里,還是用減量來拉動市場的做法已經不是惟一的救市良方,已經失去了其繼續運用的價值。作為郵政部門早該清醒了,早該進行真正的改革了,該用新的思維,新的思路來面對新的市場所產生的新的情況。
說起這個話題,我們應該追溯到郵市走入人們生活的80年代初期,郵票減量操作手法已經在很多時候得到驗證,歷次許多郵市大潮,減量救市屢用屢勝,這也是中國特色下的郵市,也是人們心理不成熟的顯示。大家也許不會忘記,在中國郵票發行史上,文革時期我們暫時排除在外,從郵市出現市場的雛形開始,那最初形成的市場就是當時人們說的“黑市”,真正集郵是少數人的專利,也是極為少數人的雅好,人們對于集郵這個的概念知者還是甚少的。再到市場多少形成了規模的“馬路游擊隊”,市場缺少理智的賺錢效應也確實吸引了眾多的人們參與其中,不是有“1997年集郵大軍達3000萬”之說嗎,確實,1997年中國的郵市發展真的到了極至,大人、小孩齊上陣的局面真的是巍巍壯觀。我們記得,1985年、1986年郵票印量大幅度調整,郵市陷入低迷狀態;1987年至1988年郵政部門為使郵市走出低迷減少發行量,救郵市于水火,郵市出現火爆局面;1989年、1990年國家郵政施展增加發行量的做法,郵市被打壓再次步入低迷。1991年郵票再次減量發行,出現了中國郵政歷史上第一次火爆行情而載入史冊;1992年發行量突然猛增,以致達到了極至,郵市步入人們定位的“6年一輪回”的規律之內;直到1996年郵政當局再次減少郵票發行量進行力度極大的救市行動,郵市再次拉開了火爆的局面,在中國郵市上演了眾多郵品暴利的神話。
那么,我們目前應該用什么方法才能夠達到救市的目的呢?一是治標當治本。作為郵政當局應該從自身內部找原因,應該從自身開刀。這么多年作為上級郵政部門的領導對于自身內部的職工隊伍應該是知道其所潛在的憂慮的。郵政部門、集郵公司內部出現了諸多的惟利是圖的人,他們把眼光不是放在發展集郵事業上,不是本著搞活市場的實質問題上,而是用極為迫切的急功近利的做法讓郵市的投資者、集郵者傷透了心,使眾多的鐵桿郵迷無奈地離開了這個曾經讓人留戀的市場,離開了曾經和自己一起打天下的朋友,使市場的人氣盡失。如果郵政真的想搞好這個市場,想把郵市走上持續發展的軌道上來,那就必須從自身找原因,要徹底根除郵政部門的腐敗,要“還利于民”,這樣才能使我們的市場達到“雙贏”的目的。
二是要徹底消除郵票打折現象,若郵票打折不除,郵市將永無寧日。曾經失去的集郵愛好者就水遠不會回到我們這個市場,沒有人參與的市場怎么能夠繁榮,我想這個道理郵政當局是知道的。其關鍵是應該真正下狠手,下決心,要嚴懲那些腐敗者,還郵市一個明凈文明的市場。
三不要人為地設套炒新!俺葱隆笔莻老話題,但是“炒新”也將是郵市水遠的新話題。作為郵政部門利用炒新來打動人們的參與熱情,利用炒新來吸引人們的參與心理,利用炒新來拉動市場走出低迷狀態,這樣的想法是好的,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作為郵政當局卻忘記了最為關鍵的一個問題,那就是“炒新”如釜底抽薪,如在貧血的人們身上抽血。試想,你在一個本來就貧血的病人身上抽血,是把這個病人推向死亡的深淵。那么這個人已經死亡了,其市場也同樣被逼到深淵,其市場也許有一天將會步入萬劫不復的死亡地帶。
四不要盲目無節制的濫發郵票。最近幾年發行的郵票可以說很多的是垃圾,設計缺少藝術性和審美情調,題材上盲目地重復性發行,讓人們感到沒有了繼續集下去的興趣。為什么只知道減少發行量而不能減少發行的套數,如果每年發行的套數降到每月一套,從精上做文章,這樣的郵票我相信會讓人們再次關注的。
如果我們的郵政當局擺脫了以上的幾個因素,市場上參與者的信心才能有效恢復,人們的信心恢復了,才能把資金投入到市場中來,市場有了足夠的信心,那么市場也就理所當然地“火”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