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大江南收藏 作者:周鳳遲
眾所周知,郵票是郵資憑證,本應該用在郵政領域進行消耗,但是它實際上已經演變成為一種投資的工具,其最基本的功能已隨著時間的推移正在逐漸弱化,甚至已經完全退出郵政領域。JT票張曾經給集郵者帶來長期的穩定收益,因而在心中樹立起了一座不可磨滅的豐碑,至今談起來依舊津津樂道。但是,編年票張的發行卻沒有能將JT票張的繁榮延續下去。郵票除了在1997年上半年有過一次無比的輝煌之外,就再也沒有站立起來,一直處于調整的狀態;由于這種情況的長期存在,使得現在的郵票市場已經幾乎變成一個令人絕望的地方,投資的功能已經完全被弱化,衡量這個市場的價值標準并不是其規模的大小以及又有多少郵票為郵政部門解困作出了多大的貢獻,而是看其能為投資者創造多少效益。集郵者投資郵市的目的是什么?是為了實現資金的保值和增值,而且集郵者希望這種增值的程度大于儲蓄等低風險投資品種。但是,令集郵者失望的是,集郵者在郵市中不僅長期無法實現保值和增值,甚至連保住本金也非常困難。
按理說,郵市是一個高風險和高收益的投資市場,如果其中有部分投資者出現虧損是正常的,可是如果絕大多數投資者都出現虧損,而且大面積虧損的持續時間過長,那就不是正,F象了,特別是讓那些鐵桿的集郵者10多年來一直處于虧損的狀態,忍受著市場的煎熬。郵市作為一個投資市場,其投資功能如何體現呢?在一個得不到合理回報的市場中,投資者和集郵者最終只能選擇離開。
近些年來,管理部門為了刺激市場,出臺了一系列相關措施,但是并沒有能夠阻止市場的下跌;之所以會這樣,一個重要的原因在于,是沒有將郵市投資功能放在首位。郵政部門每年發行郵票都一再強調其發行量是符合市場需求的,總是認為自己制定政策的合理性,將集郵者和投資者的合理要求置于腦后?墒窃谝粋沒有合理回報的市場中,要所謂合理的發行量又有何用?2004年上半年出臺的銷毀30多億元面值庫存郵票的措施,雖然在一定范圍內努力恢復郵票的投資功能,但是面對龐大的市值、極其沉重的套牢盤以及新郵票的不斷沖擊,此種努力幾乎是起不到任何作用的。此后市場的走勢已經完全證明了這一點,許多新品種的價格都創出上市以來的新低。依筆者的愚見,投資者面對這樣的市場,只會選擇逐漸撤離。因為投資者投資郵市還需要考慮到機會成本,如果投資者在市場中難以尋找到應有的機會,還不如將有限的資金存入銀行,就可以到期領到利息,不僅利息高于郵票投資,而且不用擔心本金會有損失,那么,他又何必還要投資郵市呢?郵政部門在2004年又玩出新的花樣,發行“甲申年”贈送小版張,那你就發吧,還美其名曰,是為了贈送預訂全年郵票的集郵者,結果是自己將絕大部分利潤收入囊中。如果市場能有基本的投資功能,大多數人都能從中獲取一定的利潤,誰還在乎你發不發行什么贈送小版張呢?筆者以為,郵政部門發行“甲申年”贈送小版張就已經完全承認自己的錯誤,應該采用更加市場化的手段,提升市場的基本投資功能,但是,不知為什么會采取這種錯上加錯的做法,這不能不令投資者感到心寒。2005年繼續發行“乙酉年”贈送小版張,并沒有改正自己的錯誤。同時,又將大小版張合二為一,這是不是一個錯誤,“西氣東輸”小版張的大幅打折,似乎已經發出了某種信號。
其實,讓郵市恢復生機的根本途徑就是恢復郵市的投資功能,實現投入資金的增值和保值作用,這樣一來資金就會源源不斷,郵市就可以恢復生機,各種相應的功能也就可以恢復。如果不改變只會為自己索取,而不為集郵者和投資者謀利益的根本思路,那么,無論出什么樣的措施都不可能喚回郵市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