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觀政策支持郵市有望復蘇 新華網
郵票,作為郵資憑證是其最原始的功能,本應該用在通訊領域進行消耗。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在今天郵票卻演變成了一種投資工具,其最基本的功能正在逐漸弱化。一張張小小的郵票反映出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底蘊,體現出我國建設中的偉大成就的精神面貌。而自1985年郵票的收藏價值被發現后并迅速成為一種投資時尚,隨即郵票的投資地位就得以確立和認同,以貨幣交易為主的郵票市場如雨后春筍般的在全國先后興起,不論是在北京月壇郵市,還是在上海盧工郵市,經常是人聲鼎沸,郵人繁忙地穿梭于各攤點之間。
經過幾年的積累,1991年第一次行情的大爆發就是水到渠成的結果。但是郵票管理層錯誤地判斷形勢,盲目大幅增大郵票發行量的措施,極大地挫傷了郵票投資者的熱情,以前炙手可燙的郵票開始成了無人問津的垃圾,郵市資金外流非常嚴重。市場價格是由郵票市場供求決定的,在郵票增加發行量的同時,市場沒有新鮮資金注入,其后果就是郵市在1991年之后持續了五年的低迷。而郵市經過五年的休養生息后,終于迎來了它的第二春的1997年,也是迄今我國郵市最大的一次狂潮。在銀行降息政策出臺及香港回歸的環境影響下,郵票價格一度飚升,特別是京、滬兩地郵市再一次吸引了所有投資者的眼球。然而,就在高潮過后,管理部門在發行數量和系列種類上實行雙向擴容;許多郵品開始不計成本的向二級市場拋售,致使打折票遍野;采取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庸醫策略。開郵票發行領域之先河的就是大小版同步發行政策,致使新中國郵票價格體系完全被擊毀,發行數年數十年的早期郵票價格屢創新低。
之后,中國郵市進入全面調整狀態:全年票價持續走低,偶有回升卻不能解渴。絕大部分進入市場者均以虧本收場,而十幾年的玩家都對郵市退避三舍,投資人信心一去不復。投資的功能被完全弱化。差不多每一個新郵品種問世,都經歷了這樣一個炒作的過程:上市——拉高——回調——跌破面值,只是市場追捧的程度不一樣。甚至全世界只有我國郵票有這樣的現象:郵市里全是一堆堆的新郵。一包一包的,你賣給我,我賣給你,都不拆包,還講究原包裝,打開了反而不值錢了。
其實郵政部門一直在為郵市的重新崛起而努力,從1999年開始,國家郵政局先后出臺了一系列相關措施試圖激活市場,其中包括:逐年縮減發行量、規范內部經營秩序、分批銷毀大量庫存郵票、發行刺激市場的短腿產品、提前公布發行量、恢復發行小本票等;提出以“傳播文明,誠信服務,面向市場,健康發展”為集郵業務十六字指導方針、取消“郵資已付”戳、新郵持續減少發行量等;2004年國家郵政下發了國郵2004(406)號文件《關于國內包裹納費方式等問題的通知》,允許用戶自帶郵票進行郵寄。
從政策導向來看,國家郵政局希望郵市朝著健康方向發展。郵政部門對過去郵商的各種違規發行行為予以了嚴厲打擊,市場秩序規范了。加之近兩年實施了預訂、限定政策,集中銷毀庫存等措施,使郵市上沒有大量郵票,整個郵市趨于平穩。加之新《郵政法》即將頒布實施,可以預期郵市會在政策的引導下朝著健康方向發展。同時,媒體也在為郵市助威,2004年5月25日,《人民日報》發表劉格文、蔡臧的文章《猴年郵市演繹激情》:“國家郵政局有關培育、扶持郵市的政策不會改變,今后還會繼續出臺有利于郵市健康發展的政策、措施,實現‘改變國家名片長期打折的被動局面’這一目標。
可是郵市至今仍然未獲得管理層所希望的“健康發展”。是宏觀政策對郵市沒有作用嗎?其實不是,在郵市,由于管理層掌握著原始貨源(投資籌碼),同時又具有制定郵市發展政策的權力,而郵市的實物交易,使得郵市上政策調控政策的威力遠遠大于政策對股市等資本性、信息化投資市場的影響。因此,郵市上歷次大行情和大調整,政策上無一例外地發揮了主導作用。政策可以把郵市變成瘋熊,亦可把郵市變成瘋牛。
海南省集郵協會秘書長劉唐義用“擺脫低谷,略有升溫”歸納了海南目前的郵市狀況。他介紹說,2004年發行的紀特郵票,現在市面上已經所剩無幾,并且大部分郵票的郵市價都在面值以上。舊郵的庫存量少,很多是剛一拿回來就沒有了。若是往年,柜臺上都會有很多剩余。這就是市場平穩的一個信號。
當然,政策方面還有許多地方需要完善。如投資者期待的郵政的 “政企”分離、《郵政法》的修改完善、改革郵票發行體制等等,這些都將直接制約和影響今后郵市的發展方向,但我們有理由相信郵票發行部門和管理部門一定會在眾人的期待中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