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性化郵票”掀起你的蓋頭來 中國集郵在線 鄭啟五 |
發布日期:2005-3-16 19:05:00 作者:本站記者 新聞來源: 新聞點擊: |
“個性化郵票”掀起你的蓋頭來 中國集郵在線 鄭啟五
月前,只有一周歲的毛澤東曾孫毛東東在廣州發行個性化郵票,他是中國郵票史上發行個性化郵票年齡最小的人。附有毛東東郵票、定價3390元的《毛澤東詩詞金銀郵品典藏冊》一天售出120多套,毛家郵票大多受到中老年人追捧。(《新京報》3月1日)
《珠江晚報》3月1日評論:毛東東郵票“對血統論的渲染溢于紙上。毛東東周歲紀念郵票成為中國郵票史上發行個性化郵票新紀錄,但筆者以為,這是一個恥辱的紀錄,是一個墮落的紀錄。”
《中國青年報》3月3日發表徐望的《毛東東的郵票與血統論無關》,義正詞嚴反駁道:“這樣說太過分了。個性化郵票又不是什么新鮮東西,澳大利亞郵政部門早在1999年3月就開辦了這項業務。幾年來,加拿大、英國、比利時、瑞士、日本、韓國及中國香港等十幾個國家和地區的郵政部門都先后開辦了這項業務,獲得消費者的好評。”
徐望認為“所謂個性化郵票,是指賦予郵票個性特征,向社會提供滿足個性需求的服務,但不改變郵票根本屬性和郵票功能的郵資憑證。諸如個人紀念:有關婚慶、生子、畢業、獲獎;又如有關事業成就:專利獲準、論文發表;其他如節日祝賀、生日祝賀、個人留念等都可以申請發行。2002年我國發行首枚個性化郵票《如意》,隨后個性化郵票迅速在全國各地流行。如2003年11月,第十六屆亞洲國際郵票展覽在四川省綿陽市舉行,國家郵政局首次在現場制作發行個性化郵票,普通市民可選擇將自己的照片或“全家福”等印制成含有郵資的郵票,用于收藏或寄信。去年3月,歌星劉歡在舉辦演唱會前,主辦方就特意推出了演唱會個性化郵票,郵票的正票是一個中國結,副票則是劉歡的照片。”
徐望最后的結論是“毛澤東的孫子毛新宇選擇為毛東東發行個性化郵票來紀念其一周歲生日,完全是他的個人權利和自由,怎么就成了“恥辱”、“墮落”的紀錄了?“文革”都過去這么多年了,怎么上綱上線還這么厲害?還有,因為是領袖的后人,就不能做普通百姓都可以做的事了嗎?一做就有了血統論的嫌疑?我怎么也看不出這與血統論有什么關系。”
事情到此遠沒有結束,報家的討論依然熱烈,比如光是3月5日的《廈門晚報》,就有《沒必要宣傳毛東東》和《毛東東做明星要趁早》兩篇各抒己見的批評文章,那么全國上下更不知有多少!可以說是我國個性化郵票業務實施五年來 第一次遇上的的軒然大波!對如此敏感問題展開如此規模的討論,既體現了我國政治文明程度新的提升,也突顯出長期以來對“個性化郵票”的報道和宣傳上的誤區。有些單位和部門處于擴大業務的考慮,有意無意地含混郵票與“個性化郵票”之間的界線,這至少對消費大眾是一種誤導,似乎有涉嫌違反“消費者權益法”之嫌。
幾年前,臺灣的吳惠民郵友向臺灣郵政當局申請,用臺灣省郵政當局發行的“祝福”郵票為我制作了一批“鄭啟五個人化郵票”。這是臺灣郵政總局第一次為祖國大陸同胞正式發行的個性化郵票。這些郵票除了從臺灣直接實寄給我和我的部分郵友外,其余都存放在我的書柜里,不時作為“土特產”送給親朋。但我從來沒有進行什么“紀錄”的宣傳,因為我深知個性化郵票的內涵,不過是小圈子里的一種情趣與消費,在集郵界向來是波瀾不驚的。再則我本人一直對個別利益部門有意無意含混個性化郵票和郵票的界限的做法心存芥蒂,早在02年10月8日就提出用“郵票特約附圖”來取代“個性化郵票”的說法,給社會大眾一個一目了然的交代(《鄭啟五集郵日記》中國文聯出版社03年7月版第196頁)。換言之,如果說郵票是“國家的名片”,那么“個性化郵票”只是個人或單位的一種名片罷了。
我想,我們的郵政部門今后在推廣個性化郵票業務的時候,應該要有勇氣向制訂單位說明郵票與個性化郵票的明顯區別,特別要有坦誠個性化郵票中郵票與附圖之間的“分水嶺”,這是誠信的需要,商業道德的需要,也可能是守法的需要!而我們的新聞傳媒更要時時提高警覺,不要被某些利益部門的所謂的“郵票發行消息”所“忽悠”了!
“個性化郵票”,掀起你的蓋頭來,此時是矣,刻不容緩!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