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商報?收藏拍賣導報 | 作者:邵春華
1898年,菲律賓被以超低價由西班牙轉讓給美國。為了加強對菲律賓的經濟控制和掠奪,美國于20世紀初先后在菲律賓發行了重量不同、面值均為1比索的美屬菲律賓比索銀元,其中包括發行于1903年至1906年的“大比索”(重26.95克,含銀90%,直徑3.8厘米)和發行于1907年至1912年的“中比索”(重20克,含銀80%,直徑3.5厘米)。
面值相同,重量何以相差懸殊?這是因為,美國殖民者發行“大比索”之后,出現了銀錠短缺的現象,為了解決這一矛盾,只有采取“偷工減料”的辦法,將重26.95克的“大比索”縮水為重量只有20克的“中比索”,而面值卻不變,仍為“1比索”。這樣,就出現了面值相同而重量卻相差懸殊的怪現象。
此外,還有發行于1944年的銀幣輔幣:面值50分的“小比索”銀幣(重10克,直徑2.7厘米)。這3枚銀幣主圖均為一名年輕的菲律賓婦女,其長發和裙擺飄逸,風度翩翩;她左手握一束橄欖枝,右手緊握一把榔頭,展示了勞動婦女的藝術形象。背景里有一座噴發的火山。圖案和文字突顯了菲律賓當地特色,體現了美國對殖民地的安撫。然而,幣的背面無論示威姿態的雄鷹還是赤裸裸的美國國名,都清楚刻畫了殖民者的嘴臉。
1944年,日寇“二戰”中占領菲律賓遭到失敗,美國卷土重來之時發行的“半比索”銀幣,除了背圖略有不同、重量輕、面值不同之外,其余均與小比索相同,同樣由于含銀量較低(80%),“中比索”和“小比索”的表面常常有淡淡的綠色銅銹滲出,與含銀量較高的“大比索”的銀白色有明顯區別。
種種跡象表明,美國在日本“大東亞共榮圈”美夢破滅之后,仍舊妄圖在菲律賓東山再起,重新控制菲律賓的經濟命脈,直到1946年7月4日,美國才被迫同意菲律賓獨立。
由于“大比索”發行量和市場存量都較少,且含銀量較高,因而其價格接近于“中比索”的2倍,目前的價格為280元左右。由于美屬菲律賓比索銀元題材新穎、設計精良,因而早已成為銀幣市場上比較搶手的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