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商報?收藏拍賣導報 | 作者:賀 迪
在南亞次大陸南端的印度洋中,有一個名為錫蘭的島國。這里是一個物產豐富的國家,盛產橡膠和寶石,還生活著成群的大象。在流傳下來的錫蘭硬幣上,除了可以看到地方特色濃郁的風景和象群外,還可以看到東西方文化的交匯與協奏。后者正緣起自近代文明史上的殖民篇章。
英國在統治錫蘭期間發行了大量硬幣,自1802年開始,直至1951年結束。這些硬幣大部分由英國伯明翰造幣廠和印度孟買造幣廠制造。早期硬幣的面值較為混亂,先后采用過派沙(PICE)、斯梯弗(STIVER)、盧比(RUPEE)、利克斯塔勒(RIXDOLLAR)等單位。可以看出,這些單位均來自印度和歐洲。
在1830年至1870年間的這段時期,由于多種原因,英國殖民政府沒有再發行硬幣,而是把一些英國本土的硬幣直接運到錫蘭使用。這些硬幣基本上都是小面值硬幣。而且基本上都在退出流通后回收銷毀。先后在錫蘭流通的有喬治四世1/2法新(FARTHINGS)、維多利亞1/4和維多利亞1至1/2便士。
錫蘭曾名僧伽拉(Singhala),因僧伽羅人(Sinhalese)居住于此地而得名,“僧伽羅”源自梵語的sinha,意為“獅子”,亦即“勇敢的人”。錫蘭面積6.56平方千米,人口約1760萬,僧伽羅人占74%,泰米爾人占18.1%,摩爾人占7.1%,其他人占0.8%。官方語言為僧伽羅語,但通用英語。居民69.3%信奉佛教,15.5%信奉印度教,其他信奉伊斯蘭教和天主教等。
公元前6世紀,來自南亞次大陸北部的雅利安最先移民來到該島;公元前3世紀,印度的佛教開始出入錫蘭;14世紀初,印度的泰米爾人占領該島北部,建立賈夫納王朝,使該島分成兩個不同民族、語言和宗教地區。1505年,葡萄牙人最先開始入侵,但至1815年錫蘭完全淪為英國殖民地。1948年宣告獨立,定國名錫蘭,為英聯邦的一個自治領。1972年改國名為斯里蘭卡共和國。1979年通過憲法,改國名為斯里蘭卡社會主義共和國,仍為英聯邦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