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2年起,已加入歐洲經濟與貨幣聯盟的15個國家各自以2歐元及更小面值的8種硬幣取代原來舊貨幣單位的流通硬幣。
這些新硬幣的背面按規定不分國家,都采用統一的圖案和文字,故稱為“共同面”,又稱為“國家面”,可以標出國名,也有的不標國名,但所用圖案都具有該發行國的某些特征。
根據歐洲經濟與貨幣聯盟的決定,2005年起,加盟的每個國家可以每年發行一種2歐元紀念幣。紀念幣的材質與2歐元流通幣相同,直徑和重量也仍是流通幣的25.75毫米和8.5克。同樣被規定的還有“共同面”的圖案及文字,它們仍需與流通幣完全一致。另外,它們的“國家面”圖案可以各異,可標出或不標國名,但仍必須有象征歐盟的12顆星。
聯邦德國歐元紀念幣的“國家面”圖案所用題材,意在充分反映組成該國的各行政區的特色。按照聯邦德國16個州、市、自由漢薩市在聯邦參議院擔任主席的順序,計劃系列地逐年發行此類紀念幣,這頗相似于美國現在發行的25美分州幣。
依照輪值次序,2006年聯邦參議院主席是聯邦德國最北部的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州。因此,這一年發行的2歐元紀念幣的“國家面”就采用了該州盧卑克漢薩市的標志——荷爾斯頓門為圖案。圖案下面標出了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的德文州名,圖案左側有造幣廠的代號字母,右側則是設計師的姓名縮寫,四周是“2006”、“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的德文和12顆星。邊銘與2歐元流通幣一樣,是“統一、法制與自由”的凹體德文。這種2006年版2歐元紀念幣的發行量高達3000萬枚,實際上是一種流通紀念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