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稿刊載于2008年2月出版的第三、四期《錢幣》報上,如需轉載,請務必注明來源于《錢幣》報,轉載于中國集幣在線(www.ccbczpx.com),謝謝!
[upload=jpg,carl von linn?300 years gold.jpg]UploadFile/2008-2/2008217921935967.jpg[/upload]
[upload=jpg,carl von linn?300 years.jpg]UploadFile/2008-2/2008217922413159.jpg[/upload]
卡爾.馮.林奈(Carl von Linne,1707年5月23日-1778年1月10日)是瑞典植物學家、冒險家,現代生物學分類的奠基人,也被人們稱為“現代生態學之父”。
1707年5月23日,林奈出生于瑞典南部的斯科訥。早在少年時期,林奈就熱愛自然,對動植物有著極大的好奇心。1727年,林奈進入隆德大學學習醫學,一年之后又轉學到瑞典最著名的高等學府烏普薩拉大學。不過,他在烏普薩拉的絕大部分時間仍然投入在自己熱愛的植物采集和研究上。當時,植物學訓練是醫學教育的一部分,每一名醫師都必須掌握制備和描述藥用植物的技能。1731年和1734年,林奈先后進行了對于瑞典北部和中部的科學考察。
1736年,他發表了著作——《自然系統(Systema Naturae)》,在書中他提出了我們今天所熟知的分類思想,即把自然界分為動物界、植物界和礦物界。在隨后的幾年里,他同歐洲的很多知名植物學家都保持著密切的聯系,同時繼續發展著他的分類系統。1738年,林奈返回瑞典斯德哥爾摩,以行醫和教學為生。1741年,他回到烏普薩拉大學任教,重建了學校植物園,并按照自己的分類系統安排植物布局,組織了三次對瑞典各地進行了科學考察,培養了整整一代學生。他非常鼓勵自己的學生參與前往世界各地的貿易和探險航行以收集動植物標本。
1753年,林奈發表《植物種志(Species Plantarum)》,在該書中提出了雙名法,即以拉丁文來為生物命名,其中第一個名字是屬的名字,第二個是種的名字,屬名為名詞,種名為形容詞,形容這些物種的特性,或可加上發現者的名字,以紀念這位發現者。例如,他稱人為“Homo sapiens”,有智慧的人。但他也命名了另一個人種:“Homo troglodytes”或“Homo nocturnus”,山洞人或夜人。林耐用這種方法為植物命名,后來他也用同樣的方法為動物命名,這種命名法也一直延用至今。
1778年1月10日,林奈在出席烏普薩拉大教堂的慶典期間病逝并安葬于此。林奈一生的最大功績是把前人的全部動植物知識系統化,摒棄了人為的按時間順序的分類法,選擇了自然分類方法。他創造性地提出雙名命名法,涵蓋了8800多個種,可以說達到了無所不包的程度,被人們成為萬能分類法,這一偉大成就使林奈成為18世紀最杰出的科學家之一。
瑞典政府為紀念這位杰出的科學家,先后建立了林奈博物館、林奈植物園等,并于1917年成立了瑞典林奈學會。在林奈誕辰300周年之際,瑞典發行了卡爾.馮.林奈誕辰300周年紀念幣,包括一枚金幣和一枚銀幣,由瑞典造幣廠鑄造。金幣正面圖案為科學家的一只眼睛,透過放大鏡觀察自然界。這只眼源于1775年瑞典畫家Alexander Roslin所創作的林奈肖像。外圈為拉丁語“卡爾.林奈 1707-2007”。背面圖案為一只在棋格上的蝴蝶,代表林奈創造性的分類法。外圈刊登拉丁文“瑞典”和“認知自然界的方法”以及面額。銀幣正面圖案由Jean Eric Rehn所創作的林奈肖像,被他命名的“linnaea borealis”植物所包圍。外圈為拉丁語“卡爾.林奈 1707-2007”。背面圖案取自于林奈1936年《自然系統》一書中的植物雄蕊和花囊圖案。外圈刊登拉丁文“瑞典”和代表作名稱——“自然系統”以及面額。金幣成色90%,面額2000Kr,最大發行量5000枚,直徑26mm,重量12g,為未流通品;銀幣成色92.5%,面額200Kr,最大發行量50000枚,直徑36mm,重量27.03g,為未流通品。
[align=right][color=#000066][此貼子已經被作者于2008-2-17 9:06:36編輯過][/color][/al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