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與西方的正式交流開始于張騫通西域,古羅馬時愷撒曾穿上絲綢長袍到劇場觀看表演,華麗的絲綢讓在場的貴族和貴婦人驚嘆不已。中國歷朝歷代與西方的交流都沒有停止過。
上學時,我就很喜歡學習歷史,對中西方的古代歷史尤其感興趣。我收藏有一枚英格蘭發行歐羅巴25歐分紀念幣,英格蘭雖然不是歐盟成員,但與歐洲一脈相連、休戚與共。該幣直徑38毫米,幣面上的英文、阿拉伯數字都以陰文鐫刻。正面中心圖案為希臘神話諸神領袖宙斯與女神歐羅巴,他們環抱一個以歐洲地圖為主的地球。歐羅巴是希臘神話中腓尼基國王的女兒,宙斯被她的美貌打動,變成了一頭健壯的公牛,利用少女的好奇心將其引誘到了克里特島,明白了真相的歐羅巴最終被宙斯征服,做了他的妻子并為他生了三個孩子,而歐洲大陸最終也以她的名字來命名。該幣顯示了西方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獨特魅力,與中國相比,存在著差異。
一、 中西方政治差異:
歐洲的總面積與我國國土面積基本相等,但卻分成幾十個國家。歐洲大陸歷史上也曾有過短暫的統一:公元2世紀的時候,羅馬帝國統治了包括今天歐洲南部,非洲北部,亞洲西部的龐大地區,地中海成為其內湖。后隨著西羅馬帝國的滅亡,日爾曼人在歐洲的土地上建立起幾個國家,其中法蘭克王國成為西歐的一個大國,不久法蘭克王國又分裂為法蘭西、德意志、意大利三個國家。歐洲人夢想統一的愿望從來沒有停止,拿破侖、希特勒都曾以武力統治歐洲大陸,但不過是曇花一現。
歐洲大陸難以長時間統一的原因有:1、各個國家之間勢均力敵,沒有哪一個國家能有足夠的實力吞并另一個國家。2、每個國家內部有很強的民族凝聚力。法蘭西曾被普魯士打敗,被迫割讓阿爾薩斯和洛林,法蘭西人民從未忘記國恥;拿破侖入侵西班牙,西班牙人民奮起反抗,曾迫使法國一個師投降。3、民主傳統深入人心。古羅馬設有元老院,中世紀的英國設有議院,它們不是虛設,而是有相當的權力,當愷撒的獨裁損害了元老們的利益,就被刺殺了;英王查理一世蠻橫解散議會,結果被議會軍打敗,上了斷頭臺。西歐人對于郡主專制的蔑視和打擊,使得民主觀念發展壯大,而封建正統思想則無立錐之地。
中國在漫長的歷史中,雖然幾分幾合,但統一是主流,即使是在大分裂的東周、三國、南北朝、五代十國時期,也是局部的統一。中國之所以可以長期保持多民族的統一,原因在于:1、中國境內的各個分裂政權之間有強有弱。結果必將是武力吞并,強戰勝弱。2、漢族占主體,漢文明高度發達。少數民族即使統治漢族,也最終被漢文明同化。3、皇權的至高無上導致封建正統思想長期占據人們的頭腦,根深蒂固。
到了現代,歐洲大陸在不自覺中逐漸走向統一。幣面上地球四周鐫刻十二顆星,代表了歐盟十二國。1993年歐盟建立,歐洲各國之間的關系進一步加強,歐元的正式發行,標志著歐洲大陸的統一進程又向前邁進了一步。歐洲人幾千年的夢想,必將在未來的某一天實現,武力不能解決的事情,和平就能圓滿的解決。
二、 中西方經濟差異:
該幣背面為“騎士屠龍”圖。騎士在西歐封建時代曾風光一時,他們在等級制度中居第四位,是較低的貴族階層,可以自備武器、戰馬。騎士們都作戰勇敢、勇于冒險,經常手執長矛互相決斗,獲勝者即可得到金錢、榮譽和女人的芳心,因此騎士頭銜成為當時年輕人狂熱追求的目標。隨著資本主義的萌芽,騎士階層一部分轉化為小生產者和自耕農,一部分轉化為資產階級和新貴族,他們追求民主、平等,推動了歐洲資產階級革命,資本主義經濟迅猛發展,歷史的天平倒向了西方。
中國自鴉片戰爭以后,中小貴族階層分化為資產階級和地主階級,軍閥是地主階級的代表,而資產階級又與封建勢力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這就決定了中國的半封建半資本主義的社會性質,在這種社會形態下,資本主義經濟畸形發展,中國遠遠落后于西方了。
三、 中西方文化差異:
圖案中騎士和獨角獸身上都穿著厚重的鎧甲,騎士一手拿盾,一手執矛,矛刺處,穿透龍的咽喉,將龍殺死在馬下。獨角獸像馬,頭上有角,與中國的麒麟一樣,都是具有靈氣和神力的瑞獸。但中西方的龍卻有天壤之別。西方的龍,英文“Dragon”。形象來自波斯、希伯萊、希臘、北歐神話,樣子像巨大的蜥蜴或恐龍,四只腳,一對蝙蝠般的翅膀,有的頸和背上長刺,頭上有尖銳的角,貪婪邪惡,會噴火。中世紀時期的龍還會以海蛇的形象出現,成為令人恐怖的海怪,傳說中的許多英雄都同海怪進行過生死之戰。自古希臘以后,龍的象征越來越趨向反面的角色,邪惡之龍成為眾神和英雄們必須降服擊敗的對手。在盎格魯一薩克遜人統治時期的英格蘭,龍常常出現在旗幟上。這是為了證明龍被征服或殺死,頌揚屠龍英雄及其業績,“騎士屠龍”圖說明了這點。
中國人自稱龍的傳人,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是吉祥的瑞獸。過節時舞龍,生肖屬龍,農歷五月過“龍舟節”,龍的影響隨處可見。龍是各種動物的集合體,整體像蛇,角似鹿、頭似駝、鱗似魚、爪似鷹、掌似虎、耳似牛,與西方龍的形象大相徑庭。
中國人對龍的崇拜可追溯到原始氏族公社時期,《列子》、《山海經》、《三皇本記》中皆有關于龍崇拜的記載。經過漫長歲月的糅合、發展,逐漸形成了中國特有的龍文化!褒堯v虎躍”、“龍鳳呈祥”、“龍馬精神”、“畫龍點睛”等成語家喻戶曉。中國龍以忠善、祥瑞的形象出現于文學著作、畫本圖籍、建筑裝飾、民俗活動等各個方面:《西游記》塑造了一個有降魔除怪之俠骨、護主報恩之仁心的小白龍形象;歷代帝王都將自己說成是真龍天子,皇宮建筑、皇室裝扮都帶有龍型圖案,九龍壁集中體現了中國龍的特點和神韻,是龍形象最完美的展現; “桑條無葉土生煙,簫管迎龍水廟前。朱門幾處看歌舞,猶恐春陰咽管弦”。從一個側面描寫了大旱時節,人們敲鑼打鼓、吹拉彈唱到龍王廟求雨的祭祀活動;中國人民銀行發行過眾多以龍為圖案的貴金屬紀念幣,受到集幣愛好者的歡迎。
文化差異,方顯民族特性,多種多樣的民族才構成了精彩紛呈的人類世界。
歷史不能改變,未來可以創造。中西方乃至世界各國盡管存在這樣那樣的差異,但是民主、和平、統一的潮流不可逆轉,“小小寰球,國家融洽漸成村落;蕓蕓眾生,人民友愛皆為親朋”。隨著世界各國的交流、團結、互助,我們這個蔚藍色的星球一定會更加和諧、安寧,人類共同的夢想也一定能夠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