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收藏者對硬幣上鑄幣廠印記非常關注,因為即使是同一時期同一類型的錢幣,生產廠家不同,價值也就懸殊巨大。但是為什么要標鑄幣廠印記,它有什么歷史意義,這些問題卻常常為大家所忽略。
鑄幣廠印記就是代表錢幣生產廠家的字母或符號。硬幣上有時會加壓廠長印記,鑒定者印記,但是它們隨時會變,而代表廠家的鑄幣廠印記永遠不會變。
不管是現在還是早些時候,許多國家的硬幣都沒有鑄幣廠印記,這通常是因為這些國家只有一家鑄幣廠或者是該國與別國的鑄幣廠簽約造幣,但又不愿意公之于眾。
![](http://www.chinagoldcoin.net/jibibaike/jibizhishi/2006-3-20/1.jpg) |
這枚西班牙5比塞塔銀幣上年代兩邊各一顆星及六個點表示是馬德里鑄幣廠鑄造的。塞哥維亞、塞維拉、巴塞羅納鑄幣廠分別用不同數目的點表示。 |
這枚西班牙5比塞塔銀幣上年代兩邊各一顆星及六個點表示是馬德里鑄幣廠鑄造的。塞哥維亞、塞維拉、巴塞羅納鑄幣廠分別用不同數目的點表示。
美國第一家鑄幣廠在費城開工后一直生產了40多年,都沒有在硬幣上留下印記。因為當時它獨一無二,沒有必要。然而在1836年另一家分廠建立時,印記便派上了用場,用于區分這兩家鑄幣廠。甚至在今天,費城鑄幣廠生產的林肯分幣上都還沒有印記,成為唯一沒有鑄幣廠印記的流通幣。
印記的起源 鑄幣廠印記是隨著羅馬領土的延伸,皇帝統治的擴大而產生的。在羅馬共和國相當長的一個時期內,差不多到公元前幾十年,都只有國家才有權生產錢幣。在共和國的最后半個世紀,軍隊統帥為給遠征的士兵發軍餉而逐漸爭取到了鑄幣權。
很快,大量正規省級鑄幣廠便興建起來。早在公元69-79年韋斯巴薌統治時期,一些貴金屬硬幣上便開始壓印鑄幣廠印記,但是直到三世紀中期它才成為常規。采用印記的初衷是鑒別不符合標準的錢幣,并且采取適當的補救措施。
我們今天應當繼承和發揚這一悠久歷史傳統。在錢幣生產中,即使價值最低的流通幣也必須達標(比如必須適合投幣式自動售貨機),而鑄幣廠印記因此也成為追究質量問題的一種途徑。
1998年古巴發行的紀念西班牙-美國戰爭100周年的10比索硬幣,其年代之下的一顆星和一把鑰匙代表哈瓦那鑄幣廠。
印記的演變
![](http://www.chinagoldcoin.net/jibibaike/jibizhishi/2006-3-20/2.jpg) |
1998年古巴發行的紀念西班牙-美國戰爭100周年的10比索硬幣,其年代之下的一顆星和一把鑰匙代表哈瓦那鑄幣廠。 |
到了20世紀,集藏者開始仔細研究鑄幣廠印記。
在早期,同一年代的一套硬幣上的印記大小形狀也千差萬別。
美國人習慣用首字母作為印記,比如:D代表丹佛鑄幣廠,S代表圣佛朗西斯科鑄幣廠,而O則是新澳爾良鑄幣廠。其它一些國家也用字母作印記,只不過與美國有所不同;比如在法國和德國字母A指鑄幣總廠,而其它字母按重要性分別代表分廠。
另外一些國家不用字母而用符號。德國硬幣上交叉的斧頭代表孔斯貝格鑄幣廠。古巴硬幣上的星星與鑰匙圖案代表哈瓦那鑄幣廠。
有一些符號被巧妙地用到設計圖案中。在老一些的西班牙硬幣上,兩顆星三個點代表塞哥維亞鑄幣廠,而兩顆星八個點,則代表巴塞羅納鑄幣廠。當然,就像不重視設計者的簽名一樣,也有許多國家不重視鑄幣廠印記。
在這枚1978年的智利比索上的印記S上面一個O代表圣地亞哥鑄幣廠。比起其它大多數國家的硬幣,這個印記占據著比較顯要的位置。
鑄幣廠印記通常遠離主圖壓印在外圈或者隱藏在整個圖案的凹陷處。在美國,林肯分幣屬于例外,它的印記字母就在年代下面正中央。1916和1917年鑄造“行走的自由女神像”(Walking Liberty)50美分幣時,鑄幣廠效仿林肯分幣把印記壓在硬幣正面的正上方,然而這未能得到財政部的許可。1917年中期硬幣發行時,印記被挪到了背面左下方一個幾乎看不見的地方。
![](http://www.chinagoldcoin.net/jibibaike/jibizhishi/2006-3-20/3.jpg) |
在這枚1978年的智利比索上的印記S上面一個O代表圣地亞哥鑄幣廠。比起其它大多數國家的硬幣,這個印記占據著比較顯要的位置。 |
今天,如果美國的集藏者了解到在19世紀大多數時候,人們對鑄幣廠印記的漠視可能會感到吃驚。1893年后這種情況開始轉變。當年A·G·西頓在他發表的論文中曾反復舉例說明帶有鑄幣廠印記的硬幣遠遠少于費城鑄幣廠生產的硬幣,而這將使前者大大增值。
到1909年林肯分幣推行時,所有人都感覺到一些異樣。生產剛一開始,設計者名字的首字母V.D.B.就從背面消失了,這時很快就有消息傳開,說費城鑄幣廠(無印記)林肯分幣已經綽綽有余,但是圣佛朗西斯科鑄幣廠生產的有S印記的林肯分幣卻會看漲。
早先,《錢幣收藏家》(The Numismatist)上面發表了一篇文章,介紹1900年鑄造的一枚銀圓上的O/CC(卡森市鑄幣廠)印記。但是隨后數十年好像并沒有引起人們的注意。甚至當1875鑄造的有S/CC印記的商用幣發行時,集藏者似乎還認為事出偶然。所以,當刻有1938-D/S印記的“印第安人頭像”5分幣在20世紀60年代早期報道出來時,許多人驚得目瞪口呆,并且開始大量搜尋其它可能有鑄幣廠印記的錢幣。因此好幾種這樣的錢幣浮得以現出來。
印有“重壓印記”的錢幣,包括開始印記壓得過淺的,或者壓顛倒了的,也因此進入了集藏者的視線。
像按年代收集一樣,按印記收集也流行起來,以至于鑄幣廠廠長瑪麗·布魯克斯把整個國家硬幣的短缺歸咎于這種收藏。
![](http://www.chinagoldcoin.net/jibibaike/jibizhishi/2006-3-20/4.jpg) |
1938-D/S印第安人頭像5分幣使許多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集藏者吃驚不小。雖然其它種類的硬幣先前也報道過,但是他們沒想到還會有壓鑄上鑄幣廠印記的硬幣。 |
1938-D/S印第安人頭像5分幣使許多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集藏者吃驚不小。雖然其它種類的硬幣先前也報道過,但是他們沒想到還會有壓鑄上鑄幣廠印記的硬幣。
鑄幣廠印記開始采用以來,一個半世紀過去了,代表鑄幣廠的字母被分別壓進鑄幣的模子里。有時只需一次印記就能壓好。有時,可能開始壓得太輕,許多時候得再壓第二次甚至第三次,除了第一次,重壓的都得印上“重壓印記(RPMs)”。
1990年起,情況有了變化,因為鑄幣廠開始在做模子時就把印記一并壓上。
這樣做的一個好處是可以防止漏刻印記。在此以前,甚至精制模具都是單獨壓印S印記的,而S明顯漏掉的情況還是很多。1982年大量的無印記10美分流通幣開始面世,鑄幣局聲明這是費城鑄幣廠生產的,實際費城鑄幣廠從來沒有用過印記。
除去這些少見的情況,沒有印記的硬幣差不多都是因為模子堵塞而沒壓印上。典型的情況是機油把模子給填平了,字母無法顯現出來。(中國金幣網——瑞爾譯自《硬幣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