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銀元,自明代以來流入中國,首先流入沿海和外國有往來的港口。天啟四年(公元1624年)荷蘭人侵占了我國的臺灣,就利用臺灣與福建的廈門、龍溪的月港(今龍海)通商,因此就有大量荷蘭銀元流入閩南一帶。
流入閩南一帶的荷蘭銀幣種類繁多。其中同閩南關系最為密切的是荷蘭馬劍銀元,這種銀元開鑄于1659年,初鑄是光邊,后改為斜紋邊。正面是一位武士身騎奔馬,一手持劍,一手拉僵繩,馬下獅盾徽,徽上皇冠,周邊環寫荷蘭文。背面中央是盾徽,盾面是一只立獅,右爪持利劍,左爪握7支箭束(代表荷蘭獨立時7個省),盾上飾皇冠,兩側各有一只頭戴皇冠的立獅扶盾,上紀鑄造年份,周邊環寫荷蘭文。該銀元有大型和小型之分,大型直徑42毫米,重量32.6克,小型為大型之一半。
荷蘭馬劍銀元,閩南民間稱之為“馬錢”、“馬劍大洋錢”,是早期流入閩南的外國銀幣之一。它的名氣很大,然而在中國稱量用銀時,大都被切割而按普通銀塊、按成色和重量作為稱量貨幣使用。到近代“廢兩改元”、“論枚計值”時,又由于個大量重于普通銀元,化銀重鑄,有利可圖,所以大都被熔爐“吞食”,幸存而傳世者很少,至今已極少見。
來源:中國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