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談中國錢幣博物館17枚館藏羅馬金幣
金德平 于 放
一、過去在中國境內發現的羅馬金幣長期以來,古代東西方的交往一直是引人注目的課題,不少歷史和考古工作者在這方面傾注了許多心血。一些研究者關注古代西方流入中國的貨幣,認為這是昔日東西方交流的可貴物證,從錢幣的時代、發現的地點,可以提供很多可貴的線索。其中在中國發現的羅馬金幣 一直是個被關注的重點。例如夏鼐就曾說:“1953年在西安附近的咸陽底張灣的一座隋墓中,出土了一枚東羅馬(拜占庭)帝國的金幣。這枚金幣于1954年在北京的全國出土文物展覽會中陳列時,立刻引起大家的注意,都以為這是中西交通史上的很重要的物資資料。”①
近代,最早著錄在中國境內發現羅馬金幣的是西方學者,發現時間約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其后,百年來在新疆、寧夏、甘肅、陜西、內蒙、河北、河南、遼寧、浙江又陸續有所發現,并見諸于報道。對于散見于各處的出土發現,見到有三處材料曾專門予以歸納、整理、探討②。
其一是《中國大百科全書·考古學》在“中國境內發現的東羅馬遺物”條內列出“中國境內發現的東羅馬金幣表”③,共列出14個發現地點,8種帝王時期的14枚金幣(另有“鑄年不明”的7枚)。
其二是康柳碩先生《中國境內出土發現的拜占庭金幣綜述》一文④,文中整理出“中國境內出土發現的拜占庭金幣及仿制品通覽表”,按發現時間順序,共記錄了38枚金幣(其中2枚未曾公開發表)。
其三是法國F·蒂埃里、C·莫里森(郁軍譯)《簡述在中國發現的拜占庭金幣及其仿制品》⑤,文章中將在中國境內發現的36枚拜占庭金幣及其仿制品,按出土發現的省份分類列出,又按可歸納出的鑄造時期,排列出了10類帝王錢幣(有12枚因公布資料不明,未被歸納分類)。
從已發表的三份整理資料,我們可以了解在中國發現的羅馬金幣的總體概貌,其中對所據材料出處的注明更可使讀者作進一步的考察。
由于原公布金幣出土發現的各項材料有詳有略,公布者對羅馬金幣的認識程度有高有低,材料有的附有幣圖,有的不附幣圖,所以有的材料能使人了解其為何帝王時期幣,有的因只在文中籠統介紹為“東羅馬金幣”、“拜占庭金幣”而使人無法確知其時代,反映到三份綜合整理資料中,其一統計了21枚,分辨出所屬帝王時期的是14枚;其二統計了36枚被公開發表的錢幣,被分辨出了所屬帝王時期的是19枚;其三統計了36枚,分辨出所屬帝王時期的是24枚。
這三份材料基本涵蓋了百年來在中國發現的羅馬(拜占庭)金幣⑥,相互之間因所據統計材料的不同而個別有所出入,但可使我們總體得知:在中國發現的羅馬(拜占庭)金幣及其仿制品約在40枚左右,其中被考訂帝王時代的是20多枚。
中國錢幣博物館館藏有一批羅馬金幣,在此特公布17枚羅馬金幣,并加以辨識,相信這些錢幣的公布將豐富東西方錢幣文化交流的資料。
中國錢幣博物館館藏的這批羅馬金幣,部分是過去銀行從社會上按黃金價格收兌而來,后逐級上交,在中國錢幣博物館成立時轉入博物館;另一部分是中國錢幣博物館1993年成立后征集而來,據了解這后一部分主要來自新疆、甘肅、陜西、河南等地⑦。
二、關于17枚羅馬金幣的介紹和考釋
1 格拉蒂安努斯(Gratianus,公元378—383年)金幣(封二圖1)。此幣直徑21 3毫米,重4 45克,是羅馬帝國時代的索里得(Solidus)金幣⑧。
2 洪諾留(Honorius,公元395—402年)金幣(封二圖2)。此幣直徑21 1毫米,重4 46克,是西羅馬帝國時代洪諾留的索里得金幣。
3 狄奧多西斯二世(TheodosiusⅡ,公元408-450年)金幣(封二圖3)。
此幣直徑16 5毫米,重2 59克。標準的索里得金幣重量應為4 55克,直徑應為20毫米左右,此枚幣可能經過剪邊。金幣正面為身穿盔甲、右手持長矛、左手持盾牌的皇帝3/4側面像,環圖文字:DNTHE ODOSIVSPFAVG。DN,即Dominusnos ter,OurLord,“我主”之意;THEODOS IVS即狄奧多西斯,為皇帝名;PF,“PiusFelix”,“幸運之帝”之意;AVG,Augus tus,奧古斯都,意至尊。背面為君士坦丁城守護神坐像,右手持球,球上十字架,左手持十字形權杖,背面文字:VOTXXXM VLTXXXX。Vot(ive)為誓言之意,mult為長久之意。右側一星。下有造幣廠名和含金量:CONOB。CON即Constantinople(君士坦丁堡)的縮寫,一般指此幣為君士坦丁堡造幣廠鑄造。OB為obryzum(re finedgold純金)的縮寫,以示此幣的成色。
狄奧多西斯二世,系阿卡爾狄烏斯(Arcadius)之子,公元402年立為共帝,公元408年繼位,他長期為妻、姐控制,其姐姐Pulcheria為虔誠的基督徒,對其影響較大。
4 狄奧多西斯二世(TheodosiusⅡ,公元408-450年)金幣(封二圖4)。此幣的直徑20毫米,重3 89克,這枚幣亦為狄奧多西斯二世金幣,但與上一枚幣有所不同,特別是背面差別更大,這兩枚幣應是狄奧多西斯二世在位的不同時期所造。正面圖案為身穿盔甲、右手持長矛、左手持盾牌的帝王3/4側面像,文字:DNTHE ODOSIVSPFAVG。背面文字:SALVSREIPVBLICAE(安全共和國)。背面為左手持十字架的東羅馬帝國皇帝狄奧多西斯二世和西羅馬皇帝瓦倫蒂那三世(ValentinianⅢ),中間似還有一小孩,不知身份,幣中有一星。
5 朱里安諾斯·馬約里安努斯(JuliusMajorianus,公元457-461年)金幣(封二圖5)。此枚幣直徑12 6毫米,重1 44克,是東羅馬帝國時代的特雷米西斯金幣。
6 阿那斯塔修斯一世(Anastasius,公元491-518年)金幣(封二圖6)。金幣直徑16 5mm,重2 76克,此枚幣可能經過剪邊。此幣流通時間是492-507年。正面圖案為身穿盔甲,手持長矛的皇帝3/4側面像,文字:DNANASTASIVSPPAVG。ANASTASIVS即阿那斯塔修斯,為皇帝名;PP,Perpetuus,“永恒”之意。背面為手持十字架的維多利亞女神立像,文字:VICTORIAAVCCCH。VICTORIA,勝利,AVG,Augustus,奧古斯都,至尊,CC表示復數,本意是應該有幾個皇帝共治便有幾個,實際上并不嚴格(早期多為字母“G”)。H為官方希臘數字記號8(8是造幣廠作坊序號),右側一星,下有表示造幣廠名和含金量的CONOB。
阿那斯塔修斯一世,公元491年繼位,因其推行幣制改革而知名,很多學者將其鑄造的貨幣視為拜占庭貨幣的真正起點。其幣正面充分展示了軍事征戰的色彩,皇帝身著盔甲,右肩扛一長矛,左邊盾牌上是戰馬的形象。另一個與羅馬鑄幣顯著不同的特征是肖像上強調睜大的眼睛。其幣背面仍是異教和基督教結合的形象,站立的有翼維多利亞女神是早期羅馬鑄幣上的形象,而手持的十字架則是基督的象征。
7 阿那斯塔修斯一世(Anastasius,公元491-518年)金幣(封二圖7)。這一枚館藏幣直徑17毫米,重2 61克,此幣可能經過剪邊。此種阿那斯塔修斯一世幣流通時間是507-518年,晚于上一種幣。錢幣正面為身穿盔甲,手持長矛盾牌的皇帝3/4側面像,文字:DNANASTA SIVSPPAVG。背面為手持長基督符(Christogram)有翼的維多利亞女神,其基督符由小圓點組成,基督符即希臘文基督名字(XP)首字母組合成的字符,公元4世紀中葉起在幣上開始出現。背面文字:VICTORIAAVCCCH,CONOB:君士坦丁堡造幣廠,左側一星。
8 查士丁尼一世(JustinianⅠ,公元527-565年)金幣(封二圖8)。此查士丁尼一世金幣直徑16毫米,重2 67克,錢被剪邊。正面是手持長矛的皇帝3/4像,文字:DNIVSTINIANVS???。背面是右手持由圓形點組成的長十字架,左手持球(球上十字架)的男性天使立像,右側一星,文字:VICTORIAAVCCCΔ,Δ(delta)為官方希臘數字記號4(4是造幣廠作坊序號)。從查士丁一世(JustinⅠ)開始,金幣背面的維多利亞女神轉變成這種男性的天使形象,在整個6世紀,成為錢幣背面的基本圖案。
9 查士丁尼一世(JustinianⅠ,公元527-565年)金幣(封二圖9)。該幣直徑20 49毫米,重4 45克。正面是手持十字架球的皇帝3/4像,文字:DNIVSTINIANVSPPAVC;背面是右手持長十字架,左手持十字架球的男性天使立像,右側一星,文字:VICTORIAAVCCCΔ。查士丁尼一世是拜占庭帝國最偉大的皇帝,在軍事、律法、藝術等方面都有杰出的成就。恢復了羅馬帝國的大部分領土,修訂了羅馬的法典,建造完成了著名的圣索菲亞大教堂,查士丁尼征服天下的政策在其錢幣上表現得很明顯,幣面上原來持長矛的右手在他后來的幣上變成舉著一個圓球,球上有一十字架,圓球歷來是羅馬帝國權利的象征,加上十字架表示皇帝直接從上帝那里得到權利,至此,這種形象成為拜占庭帝王在幣面上常用的圖案,之前,這種十字架則經常是在背面的維多利亞女神手中。
10 福克斯(Phocas,公元602-610年)金幣(插一圖10)。金幣直徑20毫米,重4 42克。正面是手持十字架的福克斯正面半身像,身穿軍隊斗篷,頭戴飾有十字架的皇冠,文字:DNNFOCASPERPAV(?)。背面為右手持有“基督符”權杖,左手持十字架球的天使:文字:VICTORIAAVGV?,CONOB。
福克斯是個蠻族血統的低級軍官,在反對政府的暴動中成功地取得了皇權。福克斯鑄造的錢幣上比較強調人物形象特征,這種在羅馬帝國時代很流行的鑄幣習俗在拜占庭帝國早期并不提倡,帝王形象多整齊化一,表情刻板,似乎只有這樣才能夠表現出皇帝半神化的特殊地位。福克斯的錢幣則充分強調了其蠻族的出身,引人注目的胡須、蓬松的直發,明白無誤地表明了其外族人的身份,自他之后許多帝王的錢幣都采用了有胡須的形象。
11 赫拉克力斯(Heraclius,公元610-640年)金幣(插一圖11)。此幣直徑20毫米,重4克。幣面為手持十字架的皇帝半身正面像,幣圖人物身穿軍隊斗篷,頭戴飾有十字架的皇冠,文字:DNHERACILЧSPPA。背面為臺階、十字架(crosspotent),象征基督的墓地;文字:VICTORIAΔVSЧ,最后一個字母為官方記號,CONOB,君士坦丁造幣廠。
12 君士坦斯二世(ConstansⅡ,公元641-668年)金幣(插一圖12)。此幣直徑20 14毫米,重4 36克。正面為右手持球(球上有十字架)的皇帝正面半身像,身穿披風。文字:DNCONSTANτINЧSPPAV。背面為階(四階)上十字架,文字:VICTORIAAVCЧЭ,最后一個字母為造幣廠作坊序號,文字大意和前面基本一致,但采用了部分希臘文字。
君士坦斯二世曾和其叔叔赫拉克里奧斯為共帝,11歲時自己稱帝,盡管他在硬幣上自稱君士坦丁,但拜占庭習慣上稱他為君士坦斯,他統治期間,邊界遭阿拉伯人入侵,同時還受到意大利倫巴蒂人的威脅,以致他一度遷居西西里,結果遭到反對,于公元668年被謀殺,其子君士坦丁繼位,稱君士坦丁四世。君士坦斯造幣模仿其祖父赫拉克留,將其年輕無須的肖像加上了短須,并且最終變成滿臉長須,其幣背面保留了階上十字架的圖案。
13 君士坦斯二世(ConstansⅡ,公元641-668年)金幣(插一圖13)。此幣直徑18 85毫米,重4 22克。正面君士坦斯二世和他兒子君士坦丁四世半身像,文字:DNCONSTU。背面是君士坦斯二世的另外兩個兒子的立像,中間為階上十字架,象征基督的墓地,左邊大的為赫拉克留,右邊小的為提比略,均手持家族式“干”形主教十字架,文字:VICTORIAAYSЧXL;背面雖然仍為CONOB,意錢幣制造地是君士坦丁造幣廠,實際上該幣是在西西里的SyracuseMint造幣廠鑄造的。公元662-668年間,君士坦斯為躲避阿拉伯人,曾遷到西西里,最后死在錫拉庫斯(Syracuse),估計這枚幣就是當時在錫拉庫斯用君士坦丁堡造幣場的模子鑄造的。
14 西奧菲雷斯(Theophilus,公元829-842年)金幣(插一圖14)。這枚幣直徑19 79毫米,重4 39克。正面為其穿盔甲、披風正面像;文字:希臘文帝名ж⊙COFILOSbASILEO,西奧菲雷斯國王。背面是和其共帝的邁克爾二世(他父親)一起的圖像,希臘文:MIXAHLSCONSτAnτin,邁克爾二世和君士坦丁。
西奧菲雷斯是堅決的宗教偶像破壞者,東羅馬歷史上,公元726-843年期間為反偶像崇拜階段,這一階段在錢幣上宗教的偶像都消失了,甚至連階上十字架的圖形也很少出現,錢幣兩面都表現帝王,人物一般是帝王和他的繼承人,還常出現帝王的其他兒子們,有時也有王后,甚至死去的先王。
15 羅曼努斯三世(RomanusⅢ,公元1028-1034年)金幣(插一圖15)。這枚幣直徑25毫米,重4 38克。正面為耶穌坐像,文字:+ IhSXIS REX RESNAS NTInm,耶蘇基督 王中之王;背面表現的是皇帝加冕儀式,圣母瑪利亞在為羅曼努斯加冕,文字:OCE bOHm’RWm hW,羅馬人的圣母。
從843年起,宗教形象在幣面上復蘇,并一直延續到10世紀中期,基督形象已經成為常用的正面圖案,圣母的形象也開始出現。
(來源:中國錢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