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價格節節攀升,給中國乃至世界造成了巨大的通脹壓力。按照市場價格理順中國能源價格呼聲再起。
能源價格走向市場化是大勢所趨,關鍵是按照什么步驟進行?從以往的經驗來看,不能進行半吊子的市場化改革,如煤炭價格市場化而電價受到控制,如石油批發價格實行一定程度的浮動,而成品油價格實行比較嚴格的政府管制。如果按照這樣的價格改革程序,我國將輪動性的出現機制性的油荒、電荒。
能源價格必須改革,不改革無疑扼住了中國經濟增長的咽喉。我國每到用油高峰期和全球油價上升期,就會出現用油緊張、一些地方加不到柴油等用油緊張局面。
這其中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用油高峰期導致供需關系失衡,使提高油價有了來自市場的助推力;二是全球油價上升期突顯我國石油企業的成本虧損。從2001年底到2007年9月中旬,反映國際市場核心原材料商品價格波動的CRB指數已經累計上漲了133%,原油從20美元/桶上升至80美元/桶,而到2008年6月4日,石油價格上漲到每桶123.5美元,此前曾突破135美元的高位。目前我國進口石油占比在47%以上,導致進口煉油虧損面擴大。預測中石油今年煉油業務的損失可能高達200億美元(約1560億元人民幣),中石化煉油虧損亦同樣高達200億美元,兩大油企今年合計虧損400億美元(約3120億元)。石油企業無法根據國際市場價格水漲船高,生產動力不足,反而有停產檢修、出口的動力,必須靠政府的行政手段加以抑制。此謂機制性“油荒”。
另以煤電價格而論,目前矛盾尖銳對立。電力企業抱怨電價受限導致虧損,煤價市場化造成成本上升。從1992年放開煤價之后,導致當年煤炭價格猛漲,由此造成的局面是各種小煤礦蜂起,導致1996年、1997年煤炭產量過剩。2002年,煤炭價格再次放開,不出意料,煤炭價格飆升,有關部門只能在2004年出臺煤電價格聯動政策,充當電企與煤企的和事佬。煤電市場半拉子開放的后果已經非常明確,經濟景氣周期的時候,煤價大漲,電價受到高度管制,電力企業沒有動力增加生產供應,電力短缺接踵而至。此謂“機制性電荒”。
煤電價格無法理順的成因極其復雜。我國2002年強化廠網分離,推動電力產品競價上網,電價試圖市場化,而電網則是獨家壟斷,各地小水電無法上網,人為加劇電力供應的緊張態勢。即使號稱市場化的煤炭價格同樣如此,電力企業事實上仍然擁有大量平價的計劃煤,成本低于市場平均煤價。
一步到位的改期行不通,超出了中國經濟的承受能力。據預測,依今年的石油價格與中國進口油品量,僅僅由于石油漲價,我國經濟運行的成本就會上漲1600億美元,相當于1萬億人民幣以上。這個數字超過了2007年我國上市公司利潤總和的一半,同時相當于2007年GDP增量部分的40%!這意味著,按照國際市場價格放開油價,我國產業瞬間提高40%的成本,迎來惡性通脹時代,中國經濟多年發展成果將毀于一旦。
能源價格改革的前提是放開油源、煤源,允許更多的企業進入國際國內市場,按照市場波動高則賣之、低則買之,發揮能源企業的市場主動性。而目前放開部分價格、進行虧損補貼的作法,無法探明市場價格的峰谷。
半拉子能源價格改革的后果是,從表面上看,誰都成為受害者:電力企業、石油企業虧損,依照經濟人原則有動力夸大自己的虧損嚴重性;政府需要支付龐大的補貼,公共財政成本增加;表面上獲益的消費者也不買帳,他們認為目前我國的養路費、過橋費等,使機動車行駛成本居高不下。
要理順能源價格必須實行徹底的改革——實行燃油稅取消增加物流成本的各種隱性的費用;改變石油與電網企業的壟斷局面,逐步放開油源,實行競價上網,嚴格限制電網企業向上下游產業擴張加劇壟斷;在此基礎上增收燃油稅與環境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