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短期來看,震災對資本市場沒有什么影響,但從長期來看,會通過CPI傳導機制,對股市產生一定影響。把地震災害當利好炒作是不理性的。
除了5月13日收盤小幅下挫,5月15日微跌外,近兩天滬綜指小漲。
這并不是地震帶來了利好,而是在抗震救災與奧運臨近的關鍵時刻,股市的平穩不僅是市場的事,更是一項政治任務,容不得絲毫差遲。此時,公募基金等機構投資者一反3000點時的手足無措,表現得異常平靜。
就具體經濟方面而言,令人欣慰的消息在于,從宏觀層面上看,震災對中國工業經濟總體而言影響不大。目前四川、重慶工業增加值之和占全國3.5%,GDP之和占全國5.9%。據預測,震災將使GDP下降0.2%,工業生產下降0.3%,能源供給下降0.4%。與此相對應,投資增加0.3%,PPI上升0.4%。
利空消息在于,震災會加大以食品價格上升為主的此輪CPI上升的壓力。四川、重慶農業產值之和占全國的6.1%,大米產量占全國10%。四川是我國生豬出欄第一大省,去年出欄9911萬頭,外調豬肉117萬噸,占全國豬肉外銷總量的三分之一,如果四川外調豬肉下降一半,將使CPI上升0.3%左右。這一預期與CPI翹尾因素下降的影響互相抵銷,政府控制CPI、我國三季度CPI漲幅大幅下降的預期,將受到沖擊。這也就意味著,緊縮政策的時間將延長,對于資本市場不利。
令人注目的是,由于CPI急劇上升,我國與境外NDF(無本金不可交割遠期)市場一個月人民幣對美元遠期報價一度低于現貨市場的價格,這是自2006年初以來的首次。這可能有兩個原因,一是國際市場認為人民幣可能在1個月之內貶值,近期人民幣升值預期的減弱;二是通脹指數與前期人民幣名義匯率雙上升,導致實際匯率上升幅度增加,人民幣的國際購買力隨之下降。
災后重建投資增長的預期第一時間反應在資本市場中。
有色金屬、水泥、水務等板塊漲幅居前,投資者看到的不是CPI可能上升,而是災后重建會拉動GDP上升,會迫使政府放松投融資。預測災后重建資金在5000億人民幣左右,這顯然不會造成上市企業普遍受惠,只是對某些重點行業、對于四川省內的基建企業有一定益處。實際上,就是在地震以前,鋼鐵、大螺等基建品價格也一直在上漲,而鋼鐵企業股價有漲有跌,如果抱住災后重建這根救命稻草,將此作為資本市場的長期利好預期,是十分不理智的。我們還有必要等待災區具體經濟數據出爐,以作出全面評估。有一點可以肯定,地震不應也不會成為資本市場的長期重大利好。
如何理解近期資本市場的穩中有升?前提條件是前期資本市場大幅下挫,釋放了一定的風險,我國股市的動態市盈率已經下降到30倍以下,投資價值顯現。
最重要的是,近期有關方面出臺了一系列實質性利好股市的舉措,如中國證監會與交易所出臺了針對大小非解禁的限制性舉措,以類似于做市商的方式,開辟了股市的零售與批發兩個通道,穩定了普通投資者的預期。而中國平安股東大會通過H股再融資方案,使上市公司從A股市場圈錢的威脅大大降低,這是普通投資者的重大勝利。由此可見,目前資本市場的穩定,不是地震帶來了利好,主要是大家看到了政策的關節點,看到了圈錢陰影暫時被抑制的希望。把地震當長期利好,既喪失了基本良知,也喪失了起碼的經濟理性。
決定資本市場是否穩定的關鍵在于,企業利潤,CPI上升幅度和抑制大小非與再融資政策的幅射強度。
生命如此脆弱,卻又如此堅韌。這兩天流完了兩年的淚,誰說,忍受才是堅持?有尊嚴地生活下去,才是對生命的禮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