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止一個美國經濟學家與金融專家對中國匯率問題發表看法,但沒有一個象蒙代爾那么得人心。這位哥倫比亞大學的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在人民幣受到巨大升值壓力時挺身而出,支持人民幣不升值,維持固定匯率。
但蒙代爾的印跡被慢慢擦去。在蒙代爾的支持聲中,人民幣匯率在緩慢升值。
2006年5月15日,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達到1美元兌7.9982元人民幣,這是中國2005年7月21日實施匯率改革以來,人民幣對美元匯率首次突破8:1的關口,人民幣開始進入“7時代”。2008年4月7日,人民幣對兌美元突破7.01;4月10日,人民幣匯率進入6時代。
人民幣匯率不是主動求變,是被動應對。
世界形勢發生了讓人始料不及的變化。人民幣盯住美元越來越成為一廂情愿的美夢,美元如同一座正在融化的冰山,讓除了極小經濟體之外的任何主權貨幣無法依靠。次貸危機徹底爆發后,美元撕下強勢貨幣遮羞布,兌國際主要貨幣大幅貶值。4月15日,七大工業國不得不發出七年來最嚴肅的警告,認為全球匯市過度波動可能損害全球經濟和金融穩定。美元狂跌已經讓世界商品價格失控,世界通膨正迅速演變成政治和人道主義問題,德國財政部長史坦布律克(Peer Steinbrueck) 評論全球食品價格時說,“一個怪物正在登上政治舞臺”。美元疲軟到自身難保,人民幣匯率失去掛鉤的主心骨。
我們必須直面新的世界金融秩序,其他貨幣地位上升,美元地位弱化。美國發展的金融生產力,成為一個超級泡沫,現在是泡沫破滅的時候了。
問題在于內部,我們沒有做好應對這場突如其來的金融危機的準備。中國貨幣政策缺乏前瞻性,在該升值的時候遷延不決,對確立市場匯率機制不能未雨綢繆,導到美元倒逼時代真正來臨的時候,應對乏術,捉襟見肘。
我們早已飽嘗用失衡的貨幣之尺度量商品的苦果:國際熱錢熱情追逐人民幣資產,資產價格上漲,實體經濟受壓。中國買什么什么貴,賣什么什么便宜。中國壓低工人工資、資源價格以廉價商品換取的外匯,被斥為輸出通縮,而換回的外匯與購買的美國國債急劇縮水。僅僅花了五年的時間,中國外匯儲備從3000億美元上升到15000億美元,由此導致的結果是國內貨幣流動性急劇擴張,貨幣升值壓力更大,內部通脹壓力加大,中國經濟發展模式被牢牢鎖定在出口導向與投資導向的經濟發展模式上。
倒逼之下的升值,壓力傳遞到所有的市場主體身上。沿海企業大批破產,影響到1.5億到2億人的就業前景,長三角與珠三角受到巨大的壓力,溫州2007年有近30%的中小企業破產,情況還在進一步惡化。境內人士在人民幣升值時被呼吁用美元到境外投資,境外理財產品大多收益率低下,為了緩解通脹壓力,政府對于國內資本市場泡沫保持高度戒備。這實際上意味著,國內投資者的財富無法應對內外通脹夾擊,大幅縮水。
缺乏貨幣政策前瞻性的結果是讓民眾、企業為經濟轉型買單,經濟硬著陸風險加大,很有可能是以一次嚴重的經濟停滯來化解壓力。這就是為什么出現美國次貸危機,中國吃藥比美國更猛的根本原因。
蒙代爾先生對人民幣固定匯率制的支持,對中國而言未必是福音。2005年,蒙代爾先生在北京開幕的2005年諾貝爾獲得者北京論壇上,列舉了目前人民幣升值或實行浮動匯率制對中國和世界的12大危害,包括延緩人民幣可兌換化進程;造成外國直接投資下降;導致中國經濟增長率急劇下降;使銀行不良貸款問題惡化;不利于改善就業形勢;加劇中國農村通貨緊縮;人民幣突然升值會讓外匯市場投機者獲益;影響中國稅收;不利于香港;不利于東南亞地區的穩定;影響中國履行加入世貿組織的承諾;影響中國在東亞的貨幣領導地位。其中一些危害如外國直接投資下降、影響中國稅收等有些捕風捉影,影響中國在東亞的貨幣領導地位屬于無稽,而蒙代爾提出的最危險的主意是讓人民幣資產可自由兌換。這會是中國經濟崩潰的開始。
事實上,蒙代爾先生開出的藥方只是拖延了人民幣升值的時間,卻不能讓人民幣匯率就此固定。他無法游說國際金融界與美國政府同意,同樣無法讓人民幣基礎貨幣停止增發。
現在人民幣匯率進入新階段,政府在市場壓力下允許人民幣兌美元較快升值,資本項目受到嚴厲管制,是綜合了格林斯潘、斯蒂格利茨等人的理論與東亞、智利等各國經驗的結果。加快人民幣匯率市場化,同時防止國際熱錢進入,是理智之舉,可惜的是為時太晚,造成風險大增。
哥倫比亞大學經濟教授魏尚進對于蒙代爾的評價意味深長,他表示,蒙代爾的關于固定匯率的提法恰恰違背了他的理論。蒙代爾得諾貝爾獎的主要貢獻是他的最優貨幣區理論(Optimal Currency Area)。所謂最優貨幣區理論是指世界上沒有一種匯率對任何國家任何時候都適合,匯率制度要根據本國情況來確定。后來斯坦福大學的麥金農教授補充認為,貿易比較開放但相對較小的經濟體比較適合固定匯率制度,而大國或者國內其他要素流動性相對較弱的國家,需要實行浮動匯率。按照這一理論的邏輯出發,中國應該實行浮動匯率,而新加坡比較適合固定匯率。蒙代爾在中國鼓吹的東西恰恰是和他的理論是相違背的,所以并不是因為他得過諾貝爾經濟學獎,他現在的看法就一定是正確的。
人民幣匯率成為西方尤其是美國各派金融理論的試驗場,匯率市場派與控制派都沒有大獲全勝,一旦通脹壓力稍有下降,人民幣匯率可能有所止步,以給中國企業喘息之機。市場化仍然是今后數年的關鍵詞匯,中國面對貨幣改革,已經沒有回轉的余地。我們只能忍受,度過這個陣痛期,政府此時有必要對內實行較為寬松的稅收政策,較為市場化的信貸政策,以緩解曾經誤診,對中國企業與投資者所造成的損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