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監會公布《銀行控股股東監管辦法》意見稿,這被業內看成是放開外資入股上限的一個預兆。人們擔心,中國金融控制權是否會落到外資手中?
按照現有的政策規定,單一外資股東不得超過20%的股權,多家外資共同持股比例不得超過25%。銀監會主席劉明康此前也曾表示,25%并不是限制,只是決定銀行性質的比例。
盡管辦法規定,境外金融機構取得境內中資銀行控制權的,由銀監會受理、審查并決定,表面上看起來主動權還在我國政府手中。但是,由于該辦法列出了控股股東25%以上的認定,并制訂對控股股東的監管條例,可以視為銀監會為境內外控股股東進行試運行。也就是會,制訂這樣的辦法,有個邏輯前提,就是監管層認可將來外資有控股權,否則就不是無的放矢浪費成本。
我國的金融對外開放程度越來越高,超過了號稱金融帝國的美國。我國金融向內開放不足,對外開放有余,由此造成金融市場不均衡,利益外泄。據不完全統計,外資通過戰略或者財務入股,在我國金融行業已賺取近萬億利益,但與此同時,我國的金融業由于缺乏內生的競爭機制,因此內部治理結構與贏利競爭力仍然不強。
與此同時,為了獲得更高的中國金融溢價,不顧我國金融業存在壟斷溢價,搭上工業化快車這一事實,我國注入巨資搶救回來的金融機構正在遭受一輪殘酷的貶值周期,一些大型金融機構市值在本輪下跌中縮水50%以上。
這讓人擔憂,中國金融會重蹈中國大豆的覆轍。
我國開放大豆市場后,突然成為“劣質大豆”的代名詞,什么含油量低、含水量高等,中國優質的非轉基因大豆還比不上美國國內遭到諸多質疑的轉基因大豆。這給轉基因進口大豆提供了廣闊的空間。2004年,中國大豆企業赴美采購大豆的慘痛教訓記憶猶新。當時,芝加哥期貨交易所獲知“中國大豆采購團”這位財神到來,大豆期貨價格劇烈攀升,達到每噸4300元人民幣。當中國企業“滿載而歸”不到一個月,豆價大跌50%!
這還不是悲劇的全部,整條國內的產業鏈就業被壓垮。由于國內大豆價格被有意抑制,豆農紛紛拋荒改種其他農產品,由于缺乏廉價的國內大豆,我國大豆壓榨企業陷入巨額虧損,于是跨國企業一方面送上高價大豆,另一方面對國內壓榨企業展開大規模并購。到目前為止,中國70%油脂加工廠是外資或合資企業,80%大豆壓榨能力為跨國糧食企業控制。毫不夸張地說,國內的大豆與油脂加工已為人所控制。
如果大豆悲劇在金融市場重演,路徑如何?
首先,本來比較混亂的我國金融機構治理結構等被無限放大,他們在國際市場可憐的贏利能力被投資者拋棄,以各種分析報告剖析國內金融機構的失誤和錯亂。中國金融機構價格處于急漲急挫的惡性通道。急漲時讓國內資金進入,急挫時讓海外資外抄底;
其次,由于國內金融機構不對內開放,又遭到投資者拋棄,政府只能轉而乞靈于國外戰略投資者,重演一遍讓他們低價入股的戲碼;
第三,合資金融機構大行其道,外資要求控股權,指責中國金融市場不開放,最終我們開放中小金融機構控股權,由外資借殼與大型金融機構作戰;
最后,那些不爭氣的大型金融機構為了生存,成為大資本控制的企業,中國的經濟中樞被操縱于他人之手。
如果世界最大的新興經濟體擁有最軟弱、低效的金融市場,如果中國的金融市場再不發生根本變革,對內開放,放松政府對于具體市場行為的管制,就會發生只要兩次期貨市場作戰,就讓中國金融機構不值錢的大笑話。大豆悲劇將會重演,而結果將會比大豆悲劇悲慘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