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必須做出一個選擇:是繼續實行行政性的貨幣緊縮政策,使我們在擺脫通脹煩惱的同時,迎來經濟下降的災難?還是繼續由政府借由新農村、社保等項目提供越來越完善的公共產品、公共服務,同時由越來越市場化的金融機構決定資金的投向,在提高生產效率的同時逐步降低通脹壓力?
答案是后者。以經濟下挫與行政配置資源的回歸,來換取通脹率的下降,得不償失。
一些微妙的變化跡象正在出現。近日,央行上海總部在研究分析當前全國和上海的經濟金融形勢后,日前就進一步做好2008年上海市貨幣信貸工作提出了五個方面要求,其中第一條就是,“要全面理解從緊貨幣政策的內涵,把貸款規模控制和支持經濟發展有機結合起來”。央行上海總部要求,金融機構要制訂符合宏觀調控要求的信貸規劃,統籌自身、客戶以及宏觀經濟整體利益在年度內均衡放款。不搞一刀切,針對行業、企業的經營情況發放信貸,是金融機構市場化的要義,央行上海總部此舉是因地制宜、因時制宜的進步。
從國際貨幣環境來看,過緊的貨幣緊縮政策難以為繼。
次貸危機在深化,雖然美國11日發布的《總統經濟報告》對美國經濟長期走勢作出了樂觀的判斷,但承認在短期面臨諸多不確定因素。這場危機的結束要依靠投資者信心的恢復,從而帶動金融資本市場的活力。對次貸危機是否結束的一個簡單判斷是,美國的金融債券以及相關證券化產品,重新開始贏得投資者。
缺少了金融這一中樞,其他行業再強勁,美國經濟仍然“偏癱”。美國不得不以大劑量的減息與減稅政策刺激投資者的信心穴位。據報道,布什將于本周三簽署一項總值1520億美元的刺激經濟方案,其中包括退稅和鼓勵商業投資的方案。
除了美聯儲的負利率之外,值得關注的是歐洲央行與日本央行貨幣政策的變化。這兩個重要的經濟區經濟衰退與通脹兩種跡象并存,面臨貨幣政策的兩難選擇。自二戰后向來對通脹如臨大敵的歐洲與日本今年不可能加息,歐洲央行行長特里謝2月7日雖然否認歐洲央行的政策轉變意味著其很快將追隨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英國央行和加拿大央行減息的猜測,同時表示,歐元區經濟正在放緩、經濟的不確定性非常之高,央行將在今后幾周密切關注所有的進展。這一表態顯示了歐洲央行政策的轉變。實際上,歐洲的經濟衰退已經讓他們難以承受。日本同樣如此,市場普遍預計日本在經濟衰退壓力下,08年將不得不降息。
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一枝獨秀地在加快人民幣升值步伐的同時提升利率嚴控信貸,無疑是在作繭自縛。
強行緊縮的結果有三:一是金融資源難以配置到中國經濟效率的主要增長企業上;二是使人民幣資產成為世界投資洼地,外資銀行與國際投資者成為享受中國經濟成果的主流群體;三是在緊縮政策之下CPI因為經濟效率的下降而繼續攀升。
國內經濟形勢不支持過緊的貨幣緊縮政策。急速冰凍的貨幣政策對于中國正在轉型的實體經濟不是好事,我國的產業梯度轉移,如制造業從東部轉移到中西部,絕非一蹴可就。最可怕的情況是,在從緊的貨幣政策與提高成本的雙重壓力之下,東部大部分制造業破產或者轉移,卻沒有轉移到中西部,解決發展與就業問題,絕大部分轉移到了東南亞等地。這在珠三角等地已現端倪。
這是以往的經濟政策所造成的滯后成本。由于此前我國制造業的路徑所限,大部分從農村轉移出來的勞動力沒有成為受到訓練有素的產業大軍,農村金融抽水機式地反哺城市,這使得絕大部分制造業勞動者與農村地區的經濟,只能在低端徘徊。
值得思考的是,美聯儲降低利率到負利率卻沒有引發全民通脹風險,原因何在?
因為今天的貨幣發行與增長與資本市場息息相關,次貸危機使全球資本市場成為一個巨大的金錢焚燒爐,據標普統計,一月全球股市蒸發5.2萬億美元,以目前7.1841的人民幣匯率計,相當于將滬深兩市一筆抹殺還不止。資本市場早就被作為調節貨幣的重要工具,而在我國,則是有意而為之。我國的資本市場是一個配套的大工具。
確實,CPI數據在繼續升高,根據高盛預測的數據,今年1月份的CPI高達7.1%,但是,提升利率不是降低CPI的靈丹妙藥,尤其是在匯率急劇上升的背景下。除非外管局有把握堵住所有貿易項下的漏洞,對資本項目的管制做到萬無一失。這是不可能實現的夢想。
把資金錯配當成貨幣問題、利率問題,反復診治,這樣的老調不該重彈了。
注:長假結束,繼續工作。
資本市場依舊熱鬧,洛華兄昨天勸誡我這個死多派,股市會直落到3000點,樂觀派的金巖石先生居然嘆出悲音,張庭賓兄號召愛國愛錢袋,4000買進,6000拋出,有些意思。國際市場短期沒有大幅反彈的可能。我不是預言家,除非有證據表明全球主要經濟體發生了逆轉,否則,A股市場就是非牛非熊的豬市,在一定的范圍之內波動,如張庭賓所說。
也許這兩天最值得關注的新聞是下面一條,七國峰會周六(2月9日)通過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IMF)從4月起出售黃金作為預算大規模改革的一部分。每次IMF出售黃金,全球貨幣與資本市場都會出大事。這次又要出售了,買者是誰,無需多說。4月是個金融節點。
此次陪同二老回浙江老家,在臨近安徽、江西之地,好久未見,略,略表小輩心意。見到的事實是,政府新農村運動確實撥了不少錢,路修好了,鄉親們的日子好過了許多,也是溫飽略有余而已。產業模式與思維觀念的改變,恐怕要數代人才能完成。幾乎所有的成年人外出打工,孩子留在當地,教育怎么辦呢?目前的教育體制不改革,除了極少數的幸運兒外,這些孩子會像傳承血統一樣,傳承父母的低等職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