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如其來的大范圍低溫冰雪天氣不僅在考驗國人的應對能力,也再次激發了人們對中國經濟問題的深入思考。雪災中,我恰好在華東災區,親眼目睹了雪災給當地人民生產生活帶來的不便,也對社會各界齊心協力應對災害留下深刻印象。不過,這段時間讓我想到最多的是陳云經濟學,并一次比一次強烈地意識到,與其說這是一次自然災害,不如說是近幾年國內公共經濟政策及管理背離國情及規律而集中釋放的一場人為災難。
與雪災相比,雪災中出現的缺煤少電問題更讓人心碎。但我不認為這是雪災引起的,更不認同有關方面關于當前煤炭生產能力可以滿足發電需求的說法。后者的意思似乎是說,煤炭市場并未陷入短缺經濟狀態,只要北方煤炭企業開足馬力,加班加點,同時加快北煤南運的步伐,煤電供需失衡的問題很快就可以解決,對一季度經濟增長的影響就可以得到有效控制。
許多人都知道,綜合平衡以及相應的物資平衡,是陳云經濟學重要的組成部分。降落到煤、電領域,所謂平衡,就是在增加電力產量以滿足人民不斷增長的電力需求過程中,應當同步增加煤炭產量以滿足電力行業不斷增長的動力煤需求。否則,擴張后的發電能力就會面對無米下鍋的局面,形成人為的發電設備閑置,并不可避免地將這種局部的產能浪費傳導至下游行業,以至在更大的范圍內拖累經濟發展。不幸的是,目前看到的情況正是如此。受電煤供給短缺影響,國內17個省區出現程度不同的供電不足現象,一些用電量較大的企業被迫限產,甚至處在停產狀態。
有證據表明,自2004年以來,發生在國內煤炭與火電這兩個行業之間的增長不平衡問題越來越嚴重。其中,2004年煤炭產量同比增長15.68%,雖然火電產量同比增幅為較低的13.62%,但由于同年鋼鐵產量同比增長32.64%,煤炭市場總體的供不應求矛盾依然存在。到了2005年,由于煤炭產量增幅快速降至10.69%,而火電產量增幅升至14.02%,加上鋼鐵產量繼續以18.12%的速度在增長,電煤供給不足的矛盾開始加劇。糟糕的是,2006年的煤炭產量增幅進一步降至8.03%,而當年火電產量增幅再升至15.14%,煤、電產量增長失衡問題變得十分突出。雖然到目前為止還不清楚這兩個行業2007年的增產情況,但從全年煤炭出口下降16%、煤炭進口下降17%這一個側面,便可以得出煤、電產量增長失衡問題更加嚴重的判斷。
我知道以上觀點會讓一些人很不舒服,但我還是要說:不弄清情況便得出結論,無助于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當然,我相信管理層強大的動員能力可以解決眼前的煤電供需矛盾。但是,由于煤電失衡問題早已存在,而且未來很可能更加嚴重,我們不會在另一個早晨醒來后再次被告知缺煤少電嗎?
有一點是非常肯定的,每一個中國人,不論貧富,都希望明天的日子會更好,并逐步縮短與鄰國人民的財富差距。必須承認,雖然中國國力較以往有了很大的提升,但人民的富裕程度還遠遠不到值得夸耀的地步。為此,旨在造福國人的經濟政策不能總是限制、限制、再限制。扣除人民幣升值因素后,目前美國的人均國民收入依然是中國的30倍,甚至有所擴大,但那里的公共經濟政策主軸依舊是增長、增長、再增長。
災害不可怕,可怕的是人類不能在災害過后反省自己的錯誤。儒家說:小人求諸于人,君子反求諸己。是君子的話,就讓我們一起反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