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學者表示,中國大陸若單方面提出新的措施,從兩岸發展大格局而言,并非良策。
中央社稱,兼任香港理工大學講座教授的香港臺灣工商協會董事陳自創表示,據傳,北京正考慮兩項平衡兩岸貿易的措施:一、要中國大陸的臺商不能單向臺灣采購機械設備、半成品或零組件,若向其它國家地區采購,仍可在稅收及其它政策上繼續給予優惠;二,要采取金融管制措施,如引用《反洗錢》法規,限制資金流入臺灣。
陳自創說,中國大陸對韓國每年有八十億美元貿易逆差,近兩三年來,不斷要求韓國采取相對貿易平衡措施,但中國大陸對臺灣貿易逆差高達七百億美元,卻從未向臺灣施壓。很明顯,北京對臺灣一向采取"政經分離"政策,但若兩岸關系惡化,中國大陸將先從經貿層面采取制裁措施。
他表示,兩岸貿易逆差自2005年迄今,已累積至一千億美元,其中有很多是臺商向臺灣下單進口,且數額還在擴大中。
針對未來可能不利臺商的情況,陳自創提出兩項建議:一、大陸不應單方面取消優惠政策;二、增加大陸對臺灣的出口。他說,由于國際產業分工,加上大陸對臺商的優惠政策一致,單獨取消臺商優惠政策并不切實際。
其次,增加對臺灣的出口,最好的辦法就是采取"香港轉口模式",讓臺灣充分利用中國大陸資源,協助臺灣成為亞太營運 (以物流為主)中心,讓臺灣扮演兩岸及國際"平臺"角色,中國大陸對臺灣出口增加,自然就會減低貿易逆差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