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華社電 記者 黃庭鈞 一個月前的9月27日,央行聯手銀監會共同發布了《關于加強商業性房地產信貸管理的通知》,其中“第二套房”的信貸管理是此次調控政策的重點內容之一。然而,由于各家商業銀行在如何認定“第二套房”上出現了嚴重分歧,致使一度被寄予厚望的新一輪房貸調控隱隱顯現“空調”之憂。
商業銀行各打“小算盤”
一個月以來,各商業銀行有關“第二套房”的認定標準陸續出臺,但分化嚴重。
根據業已披露的信息,建行將以戶為單位認定“第二套房”,其中北京地區第二套房的貸款首付比例提高至50%,同時結合各地情況作適當調整,實施標準不搞“一刀切”。
其他已公布信息的銀行均采用比較寬松的以“個人”為單位的認定標準。如華夏銀行(20.89,-0.07,-0.33%)上海分行以“個人”為單位認定“第二套房”;光大銀行也以“個人”為單位認定“第二套房”,但還清貸款后再申請房貸的仍被視為“第二套房”。此外,浦發銀行(59.50,0.71,1.21%)、深圳發展銀行、招商銀行(45.12,-0.35,-0.77%)、民生銀行(17.03,0.04,0.24%)等均表示,以家庭為單位認定第二套房,存在認定難度。如果央行征信系統不能查證,由銀行到民政、公安等部門去查證貸款人的家庭情況,操作難度太大。
由此可見,除了建設銀行認定的標準較為嚴格外,其他大多數商業銀行的認定標準顯得十分寬松。專家易憲容指出,最近幾年,國內商業銀行為了經營效益,讓信貸資金進入房地產市場,不僅使銀行的信貸業務得到迅速擴張,利潤水平快速增長,銀行信貸的不良率迅速下降,而且基層員工及單位領導的業績與收入快速增長。
“也就是說,只要房價上漲,住房信貸市場是各商業銀行最為便利的盈利模式和工具。”易憲容說,從這個角度看,銀行基層部門當然不舍得“割肉”。
外資銀行成房貸調控“特區”
剛剛獲批經營人民幣房貸業務資格的外資銀行,在國內房貸市場的發展之快超乎想像。根據央行上海總部三季度貨幣信貸報告顯示,今年以來,在上海的外資銀行貸款增勢強勁,增速偏快,人民幣存貸比迅速攀升。僅第三季度,上海外資銀行新增人民幣貸款220.3億元,創外資銀行人民幣貸款季度增量歷史次高(僅次于二季度的225.1億元)。
據有關人士介紹,由于確認第二套房的貸款情況主要通過央行個人征信系統查詢,但目前上海尚沒有一家外資銀行加入央行征信系統。
據記者了解,目前對外資銀行的房貸調控,也存在一些似是而非的“認識誤區”。一些人認為,在國內房貸市場,外資銀行房貸所占的份額很小,因此對房貸市場的影響力也十分有限。因此,外資銀行房貸發放不是調控重點。這使得外資銀行儼然成為調控的“特區”,在很大程度上弱化著調控政策的力度。
調控政策應考慮可操作性
商業銀行異彩紛呈的“第二套房”認定標準,使得買房人在實際操作中有很大的“活動空間”來規避房貸新政的調控作用。
通過梳理可以發現,《通知》出臺一個月來,圍繞“第二套房”認定標準,各銀行間的博弈主要有三種:一是各家銀行之間的“單體博弈”;二是工、農、中、建、交五大銀行和眾多股份制銀行間的“群體博弈”;三是內資銀行和外資銀行的“內外博弈”。這三重博弈交織在一起,顯示出各類銀行一方面盼著競爭對手出臺嚴格的認定標準,然后自己出臺寬松的認定標準擴大房貸市場地盤;一方面不愿明確自己的執行細則,生怕因自己的細則過嚴而導致部分優質客戶的流失。
博弈的結果,是調控政策所伸出的拳頭“高高舉起,輕輕落下”,人們擔心此次房貸調控究竟能不能得到落實?人們也期盼調控政策在制定過程中應考慮出臺后的可操作性,而不能留一個模棱兩可、爭論不休的“第二套房”如何認定的“政策后門”,讓銀行觀望不已,讓市場無所適從,讓百姓變得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