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國際油價逼近92美元關口,國內成品油批發價也“高燒不退”,各地缺油的狀況更趨嚴重。特別是上周,成品油批發價格一路攀升,每天都有一二十個城市上調批發價,柴油價格漲勢更是驚人。其中鄭州0號柴油批發價上周每噸上漲了330—400元,達到了每噸6370元,創全國之最。
看來,在國際市場油價持續上漲前提下,幾十個城市所出現的批發油價上漲表明,國內的油價調控正面臨越來越大的壓力。然筆者對此也認為,結合國內石油市場的壟斷狀況與幾年前東南沿海所出現的非正常“油荒”,同時更要對石油壟斷可能的造市行為保持高度警惕。
對此關心油價的人士或許清晰記得,幾年前,也是在
上漲與國內相關部門竭力控制油價之際,國內東南沿海城市出現了大面積的供不應求油荒。對此事后有媒體披露,相關石油壟斷企業在國內油荒之時卻同時在加大石油出口以賺取利益,而置國內
短缺的局面而不顧。其實對此應該不難看出,國內石油壟斷企業此舉就是為了一面以出口謀取進出口差價,另一面也可以人為的油荒同時要挾相關部門提高國內油價,可以說,此舉當時的雙向牟利壟斷企圖顯而易見。而現今,面臨國際油價攀升,也是國內幾十個城市的成品油供不應求,石油的市場壟斷更談不上改善,而出現的情況又與幾年前如此相似。因此,人們不得不對此產生這樣的疑問:如此成品油短缺現象出現會不會與前幾年的情況一樣,與國內石油壟斷企業背后的人為行為有著某種聯系、或者說甚至于是有意所為?應當說,根據國內石油市場的壟斷狀況與有關石油企業的已有行為,人們產生和持有如此的懷疑,還是有理由的。
還有,即使以油價角度講,國際油價的上漲也不能作為國內油價上漲的充要條件。因為人們能夠看到,在中東的產油國國內,其國內油價也并沒有與國際油價簡單接軌,而是根據國內具體情況并以遠低于國際油價而定價。而與此對照,眾所周知的是,近幾年國內石油消費量雖有近半源于進口,然畢竟還有超過一半石油是由國內生產的。那在此、且在國內石油市場機制遠沒完善的前提下,我國的油價機制為何就不能根據國內具體狀況,在壟斷與社會利益之間有所平衡,并作出對
利益有所扼制的定價?顯然,結論也應該是肯定的。
所以,就目前國內的油價上漲趨勢,筆者在此很想提醒相關行政管理部門,一方面要對前些年出現的人為造市行為重演保持高度警惕;另一方面,也要在壟斷與社會利益之間有所權衡,并對石油壟斷所可能出現的造市沖動有所警惕,并作出扼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