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國家統計局發布了6月份的宏觀經濟預警指數。從宏觀經濟景氣指數趨勢圖上可以看出,該指標已經逼近“趨熱”界線。
工業生產指數“偏熱”變“熱”
國家統計局發布的6月份宏觀經濟預警指數為114.7,而5月和4月的指數分別為113.3和110.7。6月份的工業生產指數處于“熱”(紅燈)狀態,而且從今年1月份開始,該指標就連續5個月處于偏熱狀態。
此外,6月份的財政收入也處于偏熱狀態,該指標也已經從今年2月份以來連續數月處于偏熱狀態。
北京大學
中國經濟研究中心的宋國青教授表示,即使現在沒有發生經濟過熱,但按照目前生產水平的增長勢頭,經濟過熱很快就會發生。
但國家信息中心經濟分析師祁京梅表示,盡管上半年GDP與CPI的漲幅都比去年同期有所提高,但考慮到中國經濟增長的潛力也在增強,因此目前宏觀經濟的發展速度仍在可接受范圍之內,不能僅憑數字就判斷經濟發展過熱。
居民可支配收入持續偏熱
最近12個月的宏觀經濟景氣指數預警信號圖還顯示,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指標從去年11月到今年6月連續8個月處于偏熱狀態。全國5.9萬戶城鎮居民家庭抽樣調查顯示,上半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7052元,同比增長17.6%,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4.2%。
祁京梅對此分析稱,14.2%的增長速度還是比較快的,這主要是受國家此前對收入分配制度的調整政策的影響,另外與上半年就業率的大幅提升也有關系。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快速增長必將拉動消費增長,從而推動經濟增長由投資拉動向消費拉動轉變。
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國民經濟綜合統計司司長李曉超此前也曾表示,經濟增速比一季度進一步加快,主要原因除了出口外需拉動之外,消費對經濟的拉動作用也在增強。
加息之辯再起
近期市場普遍認為“中國經濟已經步入通脹前期”。對此,祁京梅認為,國內能源和基礎設施等供給能力都能夠支撐經濟高速發展的要求,估計近期宏觀調控政策不會產生太大的改變。
但銀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左小蕾表示,今年經濟的高速增長是與高通脹相伴的,而市場對加息的反應并不是非常敏感,這導致央行小幅度加息的效應并不明顯,因此央行在近期再次加息的可能性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