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那些關注中國崛起的人來說,東南亞顯得特別重要。這是一個具有國家和文化多樣性的地區,亞太所有大國的多重戰略利益都牽涉其中。北京正努力驅散該地區對“中國威脅”的恐懼。華盛頓現在面臨的挑戰在于如何處理東南亞的不確定性。
中國近10年來與東南亞打交道的特征是:有意識地消除懸而未決的地區爭端、通過多邊對話進行接觸以及宣示友善。
近來中國對東南亞的“滲透”主要集中在經濟合作和互惠互利上。中國希望其經濟擴展在推動鄰國經濟的同時,也給自身贏取一些積極回報。“早期收獲”計劃——允許和像泰國這樣的鄰國彼此減少農產品貿易壁壘——就屬于這種政策。如果成功地使東南亞鄰國相信中國經濟增長對其有利,那它們彼此間互相依賴度將會加深,從而使該地區對中國利益構成威脅的潛在成本大大提高。
在東亞,中日彼此爭衡;中亞已屈從于美俄的戰略競爭;南亞則因中印矛盾和
次大陸政治變得錯綜復雜。而相對較小的東南亞國家,更能在現實上認可中國的再度崛起。中國巧妙地利用經濟手段尋求地區領導地位,例如,對東南亞大陸的援助和貸款已對該地區傳統的援助國日本構成競爭。除了經濟手段,北京還通過提出加入馬六甲海峽聯合巡邏等途徑來提高影響力。
中國領導人清楚地知道,中國的崛起會在鄰國和國際上引發巨大不安。他們警惕美俄印等國家可能試圖進行的遏制。從北京的角度看,在東南亞的主動出擊是阻止這種潛在遏制的重要一環。中國采取了積極防御手段,借助高明的外交手腕打消該地區疑慮。這套戰略為中國發展贏得了時間和朋友,并為其今后的戰略和政策拓寬了選擇空間。
東南亞敞開雙臂歡迎中國在該地區經營了10年的積極介入。由于地理位置接近,這些中小國家安于中國影響下的必然命運。它們或許警惕中國的主導地位,但許多東南亞領導人認為,積弱、分裂的中國將損害該地區利益,因而對日益強大、自信的中國抱有更樂觀的態度。
最重要的是,東南亞之所以對中國的積極介入熱心,是由于這能推進該地區的戰略需求。由于印尼和馬來西亞激烈爭奪地區領導地位,東盟安全的核心一直是防止內部霸權出現。同時,東南亞國家承認,它們無法避免成為大國勢力范圍的一部分,但都覺得不能淪為某個超級大國的附庸。因而中國崛起是好消息。中國對東南亞最大的貢獻在于提供了一個戰略關注點,這有助于鎖定美國對該地區的長期關注。中國作為美日之后該地區的第三個經濟引擎,或許能無意中滿足東盟對戰略多樣性的需要。
美國探討在東南亞得失時,經常著眼于是否會“輸掉”東南亞。但很顯然,東盟國家并不想疏遠美國。恰恰相反,它們愿意與美發展更密切的關系來爭取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目前該地區與美國保持軍事聯系的國家,沒有一個愿意削弱這種關系,那些當前沒有這種關系的都希望建立,沒有一個國家會自愿把所有“戰略雞蛋”放到中國籃子里。
因而,即便面對來自中國日益增強的影響力,美國在東南亞仍處于十分有利的位置。不過華盛頓或許已經認識到,雖然它依然保持優勢,但北京正通過積極參與來改變該地區的戰略博弈。因而,不必想方設法去遏制中國,可以把東南亞作為衡量中國意圖的試驗場,給美國的接觸政策一個機會。
美國作為東南亞的防御堡壘及世界首屈一指的經濟強國,這種雙重角色為東南亞的對華戰略提供了支撐。東盟不希望美中在該地區發生對峙,希望與美國和其他地區性大國聯手,說服中國以過去10年來所取得的進步為基礎繼續邁進。
(摘自12月12日美國《外交政策聚焦》,原題:中國與東南亞,作者伊夫林·戈,汪析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