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中國青年報】
[提要] 2000年至2004年,中國經濟增長對世界經濟增長的平均貢獻率為15%,僅次于美國,已日益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一個重要助推器。但是,2005年我國人均GDP僅為1703美元,僅相當于美國的1/25,日本的1/21和世界平均水平的1/4,大體上與剛果、烏克蘭、摩洛哥相當,全球排第110位。 |
據新華社沈陽10月9日電(記者劉錚 姜敏)國家統計局副局長徐一帆9日說,我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已位居世界第四,但人均GDP位居世界第110位。
“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中國雖然已是全球的一個經濟大國,但還不是一個經濟強國。”徐一帆在沈陽舉行的第十四屆世界生產力大會上說。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保持了年均9.6%的經濟增長速度,經濟總量增長了11倍。根據國家統計局和世界銀行數據,2005年,我國GDP達到22350億美元,占世界經濟的份額,從1978年的1.8%提高到2005年的約5%,僅次于美國、日本和德國。
據世界銀行資料,2000年至2004年,中國經濟增長對世界經濟增長的平均貢獻率為15%,僅次于美國,已日益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一個重要助推器。
徐一帆同時指出,2005年我國人均GDP僅為1703美元,僅相當于美國的1/25,日本的1/21和世界平均水平的1/4,大體上與剛果、烏克蘭、摩洛哥相當,全球排第110位。
我國經濟還存在效率不高、產品技術含量和附加值低的突出問題。中國GDP約占世界5%,但消費的原煤、鐵礦石、鋼材、氧化鋁、水泥,占世界25%至40%;我國擁有自主知識產權核心技術的企業,僅占約萬分之三,99%的企業沒有申請專利,60%的企業沒有自己的商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