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市之憂誰更憂? |
發布日期:2008-10-20 8:44:07 作者: 新聞來源:上海證券報 新聞點擊: |
金融海嘯起因于美國房地產泡沫的破滅,中國房市是否也會有大幅度衰退?中國房市的投資屬性偏高,還會受到股市破位下跌的拖累,所以房市之憂各方關注。房價起落對于自住房的消費者來說,最多不過是影響心情,誰會特別擔心房市呢?按理說應該是開發商,在中國卻不是,地方政府比開發商還要著急。為什么會這樣呢?
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調查,土地及城市擴張的直接和間接稅收占到多數地方政府預算內支出的40%左右,而土地出讓金的凈收入則占其預算外收入的60%以上。房價下跌、成交清淡、土地流拍、開發商撤資,長期隱身于房地產市場背后的地方政府浮出了水面。中國房地產市場這一臺戲,一直是地方政府搭臺、開發商唱戲、商業銀行伴奏、老百姓看戲。在“寒冬”來臨之時,唱戲和看戲的都可以跑,唯獨搭臺子的跑不了。
很多人看到房價下跌就炒作“斷供”,以為買房者的斷供是天大的事情。其實是大驚小怪:一來中國人好面子,能挺一挺就不會斷供;二來就是都斷了供,對銀行也是不小不大的事兒。還有人以為開發商會斷鏈子,我看多數開發商都不會有大問題。俗話說,瘦死的駱駝比馬大,這些年房地產市場紅紅火火,大小開發商賺得腦滿腸肥,怎么會半年就抗不住了。現在看出來了,只有地方政府抗不住。特別是近幾年雄心勃勃做政績工程的地方政府,許多等米下鍋的項目在排隊,突然發現今年的預算內外的收入幾乎都要減半,這可是天大的事情。
中國經濟持續多年的高成長有各種原因,在我看來,很重要的一股力量是地方政府的積極推動。從經濟方面看,中央的考核指標體系是GDP增長速度導向的,當年的稅制改革又斷了地方的“余糧”,逼使地方只有通過不斷的項目開發才能一舉兩得,既有了經濟的成長業績,又肥了財政的預算外收入,還可以搞得轟轟烈烈,上下歡暢。從政治方面看,地方官必須有政績才能升官,有利益才有團隊,財源茂盛時就會有人棄官從商,上升階梯的競爭者也就越走越少。從推動改革的不同行為群體看,中國經濟改革的主要推動還是自下而上的,所以地方政府也是非常關鍵的主力,改革的成敗也要有經濟增長的業績為證,這也是地方政府積極推動地方經濟發展的重要原因。
如果把地方政府視為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之一,再把房地產市場低迷的直接受害人聯系到地方政府,房市之憂則演變為國家“保增長”的目標之憂了。因為,如果經濟高速增長的地方發動機熄火了,全國經濟增長的速度必然放慢,再加上出口萎縮的負效應同時發生,2009年國民經濟“硬著陸”的風險就可能大幅度上升。
房市已經成為股市暴跌后各方關注的焦點,表面上是一個行業問題,呼救聲音最響的是開發商,現在看來最擔心的應該是各級政府。中國的房地產金融并不像美國那樣發達,也不會有次級貸危機的擔憂,但是在現階段,國家的宏觀調控重心移向了“保增長”,房市的近期走勢就有了新的含義。一些敏感的地方政府已經開始連手救市,預計更多的政府激勵措施也會啟動,房市的軟著陸現在也許是國民經濟軟著陸的同義詞了。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