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目前國內上市交易的商品期貨中,黃金(資訊,行情)期貨整體成交和持倉狀況尚未達到理想狀態。本報記者通過調查認為,要為更多投資者所接納,黃金期貨需要融入現有的“黃金生態圈”,發揮其比較優勢。
與黃金生態圈融合
深圳是我國最主要的黃金貿易和加工地區。據央行深圳中心支行相關人士介紹,我國黃金貿易和加工量中有70%集中于深圳,黃金珠寶的加工和銷售均較為發達。但對于絕大多數黃金加工企業而言,通過上海黃金交易所采購黃金是獲得黃金的唯一合法渠道。如果黃金生產和加工企業需要實現避險交易,目前最為常見的方式是通過金交所的黃金T+D品種,或者是參與銀行的黃金遠期交易實現,對于黃金期貨的參與度相對仍顯不足。
黃金期貨成交不活躍由多種因素造成:商業銀行和信托等金融機構尚未入市,加之交易所出于風控要求而收取較高的保證金,以及不允許個人參與交割等因素都限制了黃金期貨交易量的增長。“黃金期貨市場優先考慮的是建立交易機制和框架”,上期所有關人士表示。
而相對于其他期貨品種,黃金市場的“生態圈”顯然更為完善。部分黃金企業和工商銀行(601398,股吧)及興業銀行(601166,股吧)等商業銀行正在積極尋求進入上期所黃金期貨市場,以完善自身的黃金“交易鏈”。有當地金融業者提出,為了使黃金期貨更貼近投資市場,可以利用金交所深圳備份交易中心的資源開展黃金期貨夜場交易,此外可允許金融機構代理個人參與黃金期貨交易等。
一家大型黃金精煉企業的高管更是認為,場外黃金交易市場(OTC)才是黃金交易的主流。“如果我們要交易2-3噸黃金,與銀行做遠期交易,2-3秒就能成交,這在金交所和上期所的平臺上現在都難以實現。”這位高管認為,上期貨黃金期貨應在現有黃金市場“生態圈”中更好的實現價格發現功能,為黃金OTC交易提供可靠的結算價。銀行可依此價格為客戶收單、化解,尋找交易對手,實現更為高效的黃金交易。
吸引“隱形”投資者
除了黃金生產和加工企業外,為數眾多的個人投資者也是黃金期貨市場的重要投資群體。但除了傳統實物黃金投資、銀行紙黃金交易和黃金理財產品外,游走于監管邊緣的地下外盤黃金交易和場外交易也在吸引著投資者。
據中國國際期貨廈門營業部總經理助理楊天生調查,目前以黃金公司或投資公司名義經營地下外盤交易和場外“定金”交易的機構不下1000家,代理機構5000家。“以一家代理商100個客戶計算,總共應有50萬投資者。若每個投資者投資5萬元,該市場的總規模將達到250億元。這相當于國內期貨行業總保證金的一半”,他說。
他介紹,由于國內黃金市場法規缺失,這樣的“黃金公司”或“投資公司”的場外“定金”交易使得投資者合法權益很難得到保障。但這樣的交易有著交易門檻低、交易時間長、報價連續和交易杠桿大等特點,因而吸引投資者的特點值得被借鑒。
上期所相關人士表示,上期所在推出黃金期貨時將保護投資者利益、保證市場安全作為首要前提,從構建機制、理順關系、搭建框架的角度出發,平穩妥善地建設黃金期貨市場。交易所更注重黃金期貨市場能穩定和功能的有效發揮。
其出發點無疑是正確的。據了解,在黃金期貨0806合約順利完成首次交割以后,上期所已開始對黃金期貨再次進行調研,將根據市場的變化發展,不斷完善各項制度,促進期貨市場穩健運行、穩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