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目前我國錢幣收藏界對錯版、錯體類幣鈔的收藏因受許多原因的困擾,顯得遮遮掩掩羞與公示,同時還存在有意壓制的現象。因為長期錯誤不合理的引導(鼓吹此類收藏不正統,假幣太多),極大的破壞了這一板塊的正常收藏活動,許多著名錯版、錯體珍品幣廉價流向海外市場(目前已知的唯一一枚四版百元水印倒置幣就在海外收藏者手里),到目前為止這種外流趨勢沒有削減。有關部門的長期有意的抑制,并沒有阻止錯體幣合法流入市場,反而導致收藏市場更加混亂,假幣、變造幣大行其道,就連所謂的錢幣收藏專家也搞不明白錯版、錯體鈔和假、變造幣的區分,常常將它們混為一談。這種惡性循環的收藏意識亟待修正,我們應該理性的認識收藏的真諦,還錢幣收藏的本來面貌,讓所有收藏品按市場的規律正常發展。任何事物都是多元的,就像月有陰晴圓缺,天地有乾坤兩道。錢幣收藏一味的維持所謂的凈土(不承認錯版、錯體鈔的存在),不正視錯版、錯體鈔存在的客觀事實,只會加大對收藏市場自然規律的破壞,造成收藏市場的更加混亂。
長期的壓制使錢幣收藏領域對錯版、錯體鈔收藏概念模糊,沒有統一的認識,就連名稱都統一不了,使得該板塊收藏出現稱呼混淆,對合法出現異于正品的錯版、錯體鈔有稱錯體鈔、變體鈔、錯版幣、趣味品、殘次品、廢品等等,甚至和假幣掛上了鉤。無規矩不成方圓,沒有標準就顯得雜亂無章,因此筆者對這個領域進行了長期的收藏,也進行了一定的探討。就此請各方專家斧正。
各個階段貨幣的屬性
貨幣是一個國家和地區的“名片”,是國家和地區的主權象征,有著鮮明的時代特點。貨幣有兩種主要屬性。第一屬性在流通領域,其功能為一般等價物,是一切商品價值的代表。當一種貨幣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一般等價物)后,退出其作為法定貨幣的功能進入收藏領域作為現代文物,貨幣又有了另一種特殊的職能——藝術收藏品。這時,貨幣的性質就發生了質的變化,它是作為一種特殊商品而出現的,這就是貨幣的第二屬性。依據以上的屬性特點我們得出以下結論:貨幣在生產制造領域里是工業產品;進入流通領域后是商品交換的媒介;退出法定貨幣的功能在收藏領域是投資鑒賞的藝術品。因此錢幣的發展路徑為:工業產品-商品媒介-收藏品(特殊商品) 。
“錯版幣”與“錯體幣”的區分
“錯版幣”與“錯體幣”的共同之處就是二者都有差異,并經中央銀行合法發行。不同在于:“錯版幣”是由于設計、制版等失誤造成的差錯,與印刷過程無關。在正式發行前一旦發現“錯版幣”,必須通過從新設計或修改版模更正其錯誤,所以,“錯版幣”很少有“正常貨幣”存在,一旦正常發行,發行量都比較大,其珍罕性就相對較低。而“錯體幣”是相對其“正常貨幣”而言,其設計、制版都無錯誤,而是在貨幣生產過程中,由于印制、鑄造失誤或機器故障等原因,造成的偶然性差錯,一旦發現“錯體幣”在技術上很容易及時予以糾正,所以“錯體幣”一般非常稀少,因其收集難度高,一旦合法流入社會就愈發顯得珍貴異常。這也是區分“錯版幣”與“錯體幣”的關鍵所在。
殘缺貨幣和錯版、錯體幣的區分
貨幣的發行權標志著一個階級對其自身宏觀經濟發展調控工具的掌握權,同時也代表著這個階級在世界的法定地位,體現著這個國家和地區的物質與精神風貌。貨幣從設計到發行有一套嚴格的審批設計程序和生產檢驗制度。在生產發行領域出現的殘次品,統稱為廢品,一經發現必須嚴格銷毀,決不能流向社會,但也有漏過嚴格的檢驗合法(正式發行)地進入流通市場的,據報道其流入市場的概率小于千萬分之一,這種現象的出現具有偶然性,它的發生可謂是鳳毛麟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