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幣收藏是收藏的一大門類,小小的錢幣涉及5000多年的社會變遷,市朝興亡、經濟盛衰,同時還能反映出當時的文化藝術與風俗人情。進入錢幣收藏領域的人,很難不被它博大精深的知識吸引。而且,除了極少數古錢尚有爭議外,一般錢幣的真偽優劣均有定論,書畫界經常會發生的真偽難定的問題,在錢幣界很少出現。價格低,保真率高,使得近年來錢幣的收藏隊伍不斷擴大。
不少初入錢幣收藏行業的人都會選擇銅元入手。因為銅元是最普通和存世最多的錢幣種類之一,收藏者可以通過大量的實物提高自己的集幣能力,許多大錢幣學家和大收藏家也是從“玩銅錢”起步,逐步深入并積累經驗而成名成家的。
中國銅元于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由廣東率先開鑄。每枚重約2錢,圖案正面中央為“廣東省造”,下緣為面值“每百枚換一圓”;背面鑄有“飛龍”及珠圈圖案,上緣英文紀地廣東,下緣英文紀值“一仙”。它可當方孔圓錢十文使用。由于銅元式樣新,兌換方便,不易偽造,適合流通,所以至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全國共有18個省鑄造銅元,以至版式十分龐雜。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至光緒三十年(1904年),清代銅元以“光緒元寶”為主,正面上緣或左右分列所鑄地區名。從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至清朝滅亡,國內主要流通由戶部統一鑄成的“大清銅幣”,正南中央鑄有地名,背面為“大清龍”圖。這類銅元面值為一文、二文、五文、十文、廿文、三十文及一厘、五厘、一分、二分等多種,其中以十文、廿文兩種最常見。
民國時期,軍閥割據,各地均自行鑄造銅元,銅元的品種更為復雜,如:袁世凱像民國二年簽字樣幣一套5枚,估價在36-38萬元人民幣。民國初年,各地所鑄銅元以“開國紀念幣”、“共和紀念幣”等為主,少量紀念幣性質的銅元,圖案中帶有肖像。1919年后,銅元的種類增多,并出現了一百文、五百文的高面值銅元。1936年后,因戰爭影響,銅元種類減少,以國民黨黨徽、古布圖案的分幣為主。四川、貴州等省還發行了少量地方銅元。
整個民國期間,除了國民黨政府發行的各類銅元外,日偽政權在其侵占地區也發行過部分銅元。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根據地,則流通著根據地自行鑄造的銅幣,幣面上多有各種革命口號。新中國成立以后,不再發行銅元。銅元流通、發行的時間并不長,但由于它的發行年代較近,發行面廣,發行量大,造假者少,所以存世量大,容易收藏,在一般古玩市場或民間普通家庭中都能找到許多。雖然銅元的普品價值不高,但其中蘊含的知識并不少,是初入錢幣收藏行業的人學習收藏知識的好教材。當你從一大堆銅幣中,尋齊了一套齊全的套幣,或找到了一枚珍稀的銅元,其成就感不亞于收藏珠寶的人找到一件稀世寶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