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式驗鈔機的使用與檢驗技巧
——(大紫外光燈管)電腦語音HT-168A多功能驗鈔機
《中國集幣在線》《中國錢幣收藏資訊網》《一塵網》用戶名:青寧
08.4.28.首發于個人空間http://user.qzone.qq.com/894886632
時代背景:這種臺式的驗鈔機主要是在8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普遍使用的驗鈔機種類。此類臺式驗鈔機都只是針對于單張的紙幣進行檢驗,對大批量的檢驗是費時又費力的,現在早就被新式的多功能計數形機種所取代……
過時歸過時,如何將它變費為寶重新換發活力,讓它科學地武裝在我們這些愛好者手中,成為我們最有力地武器。要想達到此種目標,我們必需充分地認識了解這個“年老地新朋友”。
臺式驗鈔機本身具有三種防偽檢驗功能:
1、水印的檢驗:這個就不用多講了,只要是眼睛沒有問題又熟悉各類紙幣的水印防偽特征的在常光下反而更能有效對單個科目組織驗視。
2、磁性的檢驗:是針對鈔票本身的磁性油墨、磁性安全線的防偽特征取得有效檢驗的一種可能產生局部傷害的檢驗手段。使用此種檢驗方法雖然能對紙幣的版式與防偽研究有較大地幫助,但就其檢驗手段而言,非常不利于紙幣類收藏品品相的保護,嚴重的更會破壞收藏品品相。但是,磁性檢驗的功能對于由為忠愛版式與防偽技術研究的愛好者,有針對性地檢測現行流通紙幣會有很大地幫助,此種檢測手法見意針對性地少量使用。在研究記錄完成后可將已產生鈔票票面與油墨輕微磨損的紙幣花出去。
3、鈔票本身的熒光防偽特征的檢驗:正是《臺式多功能驗鈔機使用與檢驗技巧》一文的重中之重。
也許有人會說在市面上有一種微型的紫外光小手電,同樣也能檢驗鈔票的熒光反應?我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首先得同大家回憶一下紙與鈔票有關的熒光防偽特征或者叫防偽技術的種類:
1、有色熒光油墨;
2、無色熒光油墨;
3、無色熒光纖維絲;
4、專用印鈔紙本身的無熒光反射處理;
5、特殊的有色熒光油墨。
再則,下面還有在不同情況下產生的熒光污染情況:
1、在鈔票的印制過程中的不同印刷步驟時因鈔票半成品相互疊放而粘印產生的輕微熒光油墨污染;
2、人為下水處理過程中產生的熒光污染:
a、自來水對鈔紙的輕度熒光污染;
b、清洗中的軟性、硬性擦傷產生的中度熒光污染;
c、舊鈔本身有軟、硬折傷痕,而水或其它物質中的熒光濟對傷折處明顯地中重度熒光浸染;
d、夾放書籍對鈔票紙的重度熒光污染。
3、長期不當地觸摸產生地漢跡污染;
4、長期不當地收藏存放產生地輕度熒光污染;
5、人為變造、改色、使用化學制濟或無意發生的極其嚴重熒光污染。
a、偽造的漏色幣;
b、化學制濟浸泡洗染使其色澤光鮮品相如新的;
c、先行分折紙幣后加料粘合的。
看到上邊林林總總的條款連我自己都有一種眼花繚亂的感覺!真的有點怕怕!其實正常無污染的鈔票在紫外光下的原色有兩種:1是最為常見的仿佛葡萄酒般的濃紫黑色;2是比濃紫色淡得多的偏券種主色調的淡紫色,(因券種的不同鈔票的主色調不同,或不同時期在鈔紙的抄制過程與工藝水平不同。)但色調非常自然柔和,無半點人工痕跡。而熒光污染其根本是指在正常光源下不可見,而在特定波長紫外光下可見的一種特性。其實我在上邊講的這些大多都可以歸納為三種:
1、紫外光下可視,肉眼在常光下完全不可視;
2、紫外光下可視,肉眼在常光下影約可視;
3、紫外光下可視,肉眼在常光下明顯可視。
其中,“有色熒光油墨”和偽造的“漏色”幣(即改變了紙幣已有油墨的顏色又對紙鈔本身造成了極其嚴重熒光污染);是可視的,可是,“有色熒光油墨”同時又是不可視的;漢斑與軟性、硬性擦傷是微可視的;而其它的基本都屬于完全不可視的。
我想大家又會說“有色熒光油墨”即可視又不可視的話是在自相矛盾。在我的《80版5角版式研究》一文中,我根據其熒光特性將80版5角首次分為背熒光的與背非熒光的,同以大家早已熟知的65版紅二羅10元則有普通的無熒光版與熒光10元為例作個簡單講解。前一個“可視”是指色彩可視,后一個“不可視”是指其色彩的熒光特性在常光下不可視,同樣的道理,當我們在拋開其冠字特征又無法借助儀器檢測時,鬼才知道那個是用了熒光油墨的那個不是無熒光的……!同理,以上的在常光下完全或影約不可視熒光污染也是可借助儀器的檢測來加以區別的。這樣機器的價值與巧用就自然地體現了出來。而在市面上的此類微型紫外光小手電,只能對鈔票的檢驗鈔票“無色熒光油墨”的強熒光部分,和有化學制濟處理過的強熒光污染部分有一定效果,而對其它中、輕度熒光污染的視覺效果不明顯。
下過水處理過紙幣(日光下)總是讓人產生一種感覺,有的紙質綿軟微程卷曲、有的通過鈔面橫向迎光觀察又顯過度平整、有的跑色、有的鈔票四周的票邊部位略程水波紋軟折痕、有的傷折處局部略顯發白、有的迎光明顯有折痕而逆光無折痕或極淡折痕、有的類油痕跡等等。下過水的熒光反應在上邊已略有表述現在就不再多言。
人為變造、改色、使用化學制濟或無意發生的極其嚴重熒光污染的情況則以53版紅1元、62版2角、72版5角與90版1元券為例講解。
53版紅1元之所以稀少與那個時代的各項生產、生活條件是分不開的,紅1元的油墨。脫色的紅1元它是屬人為無意間發生的。(因無實物,無法確定脫色的紅1元是否具有熒光污染的情況,但已顯退色可直接觀測。) *注1*.1955年7月,第二套人民幣面世僅僅4個月后,就相繼發現大量的1元券出現變色和脫色現象,此事引起有關就門密切關注并上報中央。周總理得知這一消息十分重視,一方面指示公安機關盡快查明是否有敵特分子破壞,一方面要求銀行組織有關專家對其進行理化鑒定。最后經過鑒定得出結論,原因在于油墨的連接性能不好,影響了顏料在紙張的附著力,由其不能在松、柏、杉等木箱中存放。專家們經過研究還發現,在各種顏色的鈔票中,紅色最不穩定,而黑色的穩定性比較好。根據周總理指示,人行要求印鈔廠改進油墨配方,同時向中央提出重新設計印刷1元券。
*注2*.62版2角與72版5角的“漏色”版早已是大名遠播了,使得好多以研究版式的愛好者都真的相信了人行是正式發行過這類的特殊品種的。正好應證了“三人成虎”的老話!!而且因為它們分別使用的原票品種各不相同,又可以正品的版式名稱加上漏色二字組成了一個個新生的超級品種,如:“62版2角漏色凹版無水印品”、“72版5角漏色平版水印品”。(當今天的造假者看到他們昨天畫蛇添足一般的行為,真不知道是否會產生出一種咬舌自盡的沖動……。。┣罢呤菍⒈趁娴木G色部分改成了閃亮的黃色,后者同樣是將背面的腥紅色部分改成了平和的青灰色。(72版5角所用的腥紅色部分本身就極易走色變淡,下水后也極易造成脫色現像。)造假者們是怎么巧妙地只局部改動鈔票背面的顏色而不會影響到正面地相同顏色的呢?不得不表揚一句,不愧是吃專業飯的,真是高手。!至于變造地手法就不用問我了,我也不知道,你站在造假者的角度,你同樣不會把商業秘密四處宣傳。
90版1元的“漏色”版相對于前者就顯得默默無聞得多,我還只是在《中國集幣在線》和《一塵網》上偶然地見到過兩次。(我也有一張,不過是舊的約8.5品左右,別人送的沒花錢,當然同樣也是打著“漏色”的旗號。)此90版1元的“漏色”版是將鈔票的整個桔紅色主色調部分通通地變成了暗暗地黃灰黃灰的叫不出名的顏色。
總結了對以上三類超級“漏色”版常光下感觀評論,再看它們在電腦語音驗鈔機下都有具有的共同點:特點一、鈔票票而有極其嚴重亮藍白色熒光反射現像;特點二、都有電子語音提示:“請注意,這張是假幣……!!”
貨幣的職能就是作為以國家信用體系為擔保的而產生的一般社會中間等價物,所以紙幣的王道是行使保障其社會流通職能。沒有流通就沒有消號,沒有消耗又何來珍稀呢??!在某個券種的人民幣還處在的發行階段時,該券種是巨量的,貨幣的流通職能更是不需要四處宣傳,當銀行從各種因素考慮而不在發行某個單一券種后只在對單一券種不改變年版而只調整局部負責制特征時,銀行是一般不對社會進行此類信息公布,(印制流通過程中的人民幣券種的生產廠家、油墨、防偽技術、單一券種的號段分配等等都是國家機密。)等收藏愛好者在知道某券種不再發行并已實際的退出流通領域的信息后,再回過頭組織收集時,該券種往往絕大多數已經過了數批次的投放、流通、回收與消毀,而愛好者能集得到手的全新未流通過的全品相鈔票則相對較少。“以發行量與消號量絕定珍稀度,又以珍稀程度絕定需求度,以題材與文化內涵彌補需求……!!”
“雞肋者食之無味,棄之有肉……”成了已流通過存世少量品種的最真實寫照,如何將紙質硬的或是8品以上任有收藏價值的舊鈔適當處理,那么將舊鈔下清水略清洗、平整,就成了眾多藏家與商家的共同首選,的確,收藏價值越大的舊鈔下過水的情況就越為常見。下清水的優點,能有效清潔清除污垢,適度平整鈔面,又不至于破壞或是影響品相,更能讓收藏者對舊鈔直觀上更加賞心悅目。品差一級,價差一等,誰都想要最好的,誰都喜歡完美的。像是有些微有流通過但非常接近于全品的或是因保存不當而略微有品相影響的紙鈔品種就很容易成為下水的對像!所以,我們對單枚不連號的全品或近十品鈔一定要小心地檢驗,不能因為它們有時在常光下無任何瑕疵次而有所大意,在選購時最好是找全品幾枚小連號的為佳,但在驗品時也同樣不能大意;此類臺式驗鈔機大都針對于單張的紙幣進行檢驗,若按此法對大批量的檢驗是即費時又費力,可是對于百張原刀的鈔票我們同樣也可以單張檢驗法驗品,只是檢驗的具體部位要做適當調整,先看外觀是否為原刀,有無開折痕跡,先用驗鈔機驗整刀正、背兩張,驗完后主要著重檢驗整刀四個側邊,像是有漢跡莓斑一類的東西在紫外光下是非常明顯(紫外光下程鵝黃色)。
為什么下過水的不利于收藏對該品種的版式與防偽研究?以80版100元與60版2羅熒光1元(厚水1元)為例來講。此二品種所用的凹印專用油墨即含有磁性又具有特殊地熒光特性(正是上文中的第五類“特殊的有色熒光油墨”),它們的熒光特殊之處在于當(鈔票正面)在紫外光下觀察時凹印專用油墨所印行名國徽等主圖處直接是不會馬上產生熒光反射現像,只有在鈔票背面有凹印專用油墨所相對應部分則會產生中度的熒光反射現像。此種情況真的是十分有趣,如果以下過水的二品種來觀察則只會看到因下水處理后而產生的中度熒光污染,像上面的熒光特性則已完全被破壞根本就無法體現。看都看不到了,如何認識如何了解?研究這種事情,總不能憑空去相像吧。
同樣有明顯漢跡斑紋(紫外光下程鵝黃色)也不利于收藏,在早期時候有漢斑的鈔票是很不明顯地,當保存不當在氣候濕度等因素下更易誘發暗黃,長斑,嚴重地很在局部長出莓點,整個鈔票鈔面更顯色則灰暗。就像是婦性們臉上長的各種色斑,遠看衣著打扮以為是一位氣質美女,走近卻是位中老年黃臉阿姨……當然色斑的明顯與否同臉上長斑的位置、大小對女姓的心理影響有明顯地不同。漢跡斑紋對鈔票的影響也是同樣。
現代印鈔防偽技術越來越重視對各類熒光油墨的應用,在不考慮檢驗真偽時,單純形地欣賞熒光印刷圖案與色彩也是一種視覺享受……!
局部變造品的認定方法,改冠字、改冠字號碼、改年號,因為不同券種不同的冠號價格相差太大,所以就訂新生了此類的“改”字號業務。因為使用的都是真品改制而成,只有極少地改動,如果愛好者在不了單個品種的防偽特征則極有可能買到假變造幣。
將鈔票平攤于桌面使鈔面橫向迎光擺放,觀察時讓鈔面適度略低于眼睛視線,對著光源,拿放大鏡仔細觀察冠號或年號顏色、接線以及光澤是否連續一致,冠號的打印凹度是否一致自然,(結合背面的凸出程度仔細觀察),作偽者手段再高明,也很難使所添筆的顏色、光澤、凹度與其他部位完全保持協調、自然、一致。同時去掉得筆劃的偽品也可用此法觀察其稱底紋及背面的印痕。
我有張買的“62版紅二羅凹版1角無水印”改制的“62版紅三羅凹版1角無水印”變造品就是如此,我是沖著無水印去買的,結果是在冠號前加了字的,變成了超級地號三羅八碼(比正品地號一千萬號大了去了)。那是一種早期的變造品種,加上去的羅馬字在紫外光下有熒光反應,而正品則無熒光反應。我沒有退貨不過也告訴了賣家,因買成6元,退回郵費也差不多,想想也只好算了。
最常見的變造種類就有用再版無號分幣改制成的有號分幣發以及普通品種改制成的7.8位同號券等等。此二種因我沒有收到些類實物,分辯難度相對較大,也不好在此忘下斷言,只能根據綜合性知識與經驗判斷。
在近日《一塵網》中三套幣2角與5角券又現身了一個新的券種“國際版”,據賣家講人行是有發行且量非常地少……其實像這些情況,也可以考慮通過紫外光來對比檢測冠字號碼,梅、棉二花與國徽處黃色油墨部分的熒光特性,如果冠字號碼與同類形碼的紅、黑、藍色油墨與梅、棉二花黃色部分,是人為改號或上色的話在比較下二者熒光特性是不會一樣的。必盡,以科學的手段加上詳實數據的檢測報告來講更具有說服力。就如用90版50元與100元改制而成的80版50元、100元在現階段鑒別的較為簡單實用的方法直接就是檢測無色熒光的拼音與金額數字一樣……
同大家談了這么多,在本文結束之前,我還想請愛好者們不要忽視了對假鈔的研究,請愛好者們不要笑,時代在發展,科技在進步……人民幣的防偽工作一直是受到各國政府高度重視的,印鈔廠在不斷將新的防偽技術使用到新鈔票新券種同時,制假者們也在不斷地學習使用新的技術。而國家在已停止流通的和即將退出流通領域的各類券種則是停滯不前的。
以假幣的種類和制作時間制作方法區分則可簡單分為:早期以復印方法生產的;中期以復印加部分膠印方法生產的;現期則以全膠印或部分膠印方法外加使用空模壓印技術生產的。而假幣的用紙與局部防偽技術的應用也是由早期的粗劣到中后期的越作越好、越仿越精,現階段對于某些部位與顏色的調配更是精益求精,(一般情況下只要在三眼之內假鈔沒有露出明顯破綻,大部分人的注意力與警覺性都會降低,機會也就來了......。。盁o利不起早!”請大家不要忘記作偽者的手段也是在“與時俱近”......!!
最后我正式向好者們提倡愛使用鑷子、護鈔袋、放大鏡,大家也可有選擇性地使用手套與臺式驗鈔機。愛護紙幣從我做起。
*注1* 引至《人民幣的故事》作者:張銳強
*注2* 附錄3中已有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