磬幣——也就是泉界又稱之“橋幣”或“銅璜”的一種珙似糨弓又像橋形的小青銅器物。目前發現的磬幣有兩種:一種整體為磬幣或橋狀平板,無紋飾一種兩端作獸頭狀,有圖案紋飾或文字。其寬度約為20—30毫米,兩端直線距離約為70—110毫米,大量出土于春秋末戰國初的墓葬或窖藏,出土時一般是成摞壓疊放置,或與錢幣位置相連。近年陜西曾出土數批。
磬幣是不是幣?早在清代,泉界就有過爭論。《金石索》指出:“此錢如磬,相傳為壓勝錢。”《古今錢略》稱其為“奇品錢”。而一些家認為考無實據,未予認可。近人丁福保先生在《古錢大辭典》中,將磬幣與良金錢牌等并列為“古代銅器”、謂其“非幣也,不宜收入錢譜,今存之欲明其非幣耳。”究竟孰說為是,難以定論。近年又出現了新的爭論,筆者以為,還是多觀察,多研究為好,不要輕易下結論,即使要下結論,也應當使結論產生于調查的末尾。
筆者對磬幣注意較早,對丁福保先生《古錢大辭典》單方面于此的觀點早有懷疑。丁著《大辭典》在將磬幣列為“非幣”的同時,把良金錢牌也列為“非幣”的“古銅器”,而在對近年出土錢幣的考證中,良金錢牌作為楚國貨幣已為泉界所共識。
近年來,筆者所見所聞,磬幣的成批出土,也給“磬幣非幣說”帶來很大的沖擊。有關報告中的磬幣成摞壓疊在一起與錢幣位置相連,絕不是一種偶然的現象。
一些文章將磬幣稱之為“銅璜”,因為其形狀與玉器相像。而璜是一種禮品,也是古代有一定地位的人的隨身飾物。既然如此,它就應當懸掛或佩帶在墓主的身體某部位或貼身放之。而不應當單獨放置。壓疊成摞與錢幣放在一起,正是古代人以錢幣陪葬的一種禮俗。
主張磬幣非幣者提出的另一理由是:古代錢幣應有文字,無文字即非貨幣。此說當然有一定道理。但需知磬幣是一種早期貨幣,早期貨幣中銅貝、玉貝均無文字。從生產工具向貨幣過渡時的無文大布,(空首布),其錢幣功能也是泉界公認的,那么,磬幣因無文而被排出幣的行列,似乎不太公平。
況且《金石索》等古籍中指出:磬幣為古之太原市勝幣。以筆者之見,最少也應肯定它作為冥幣的功能,而冥幣又往往是世間貨幣的對應物,和當時流通的貨幣肯定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更主要的是“磬幣無文”這一論點是否建立在占有大量資料與科學依據的基礎之上?筆者認為其有著很大的片面性。這里出示的一枚磬幣的拓片,就有明顯的文字符號。因為筆者古文字水平有限,不敢觸犯考古專家唐蘭先生所說“古文字釋讀六忌”,現將拓片公開,請方家釋懷。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中國古代錢幣演變進化的歷史是多元化的,其過程也是復雜的。玉璜是禮器,所以和璜相像的磬幣就只能是禮器而非錢幣,持此觀點未名失之簡單。中國古錢的主體形式——方孔圓錢,其前身的圓孔圓錢,稱之為圜錢。圜錢起源于玉璧,而玉譬也是一種禮器。那么,我們能說燕國的“明化”錢,秦國的“珠重一兩十四”以及“垣”字錢,“共”字錢,都是“銅璧”而非錢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