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2日,從大豐市文化局傳來喜訊,經過省文物局專家組的論證鑒定,確認今年4月下旬在我市大豐劉莊鎮友誼村出土的21枚金幣為楚國“郢爰”,距今已有約2500年的歷史,為國家一級文物,是目前我國發現并已著錄的最早的黃金貨幣,填補了我省范公堤外戰國時期文物出土的歷史空白。現在,這21枚郢爰已成為我市第三件(套)國家一級文物,同時也填補了大豐市館藏國家一級文物的空白。
據大豐市文化局文博科科長蔣玉平介紹,這次出土的郢爰是該市劉莊鎮友誼村村民王生銀在村內魚塘中發現的,共21枚,大小不等,厚度相同,計重175.1克,上面戳蓋方篆體陰文“郢爰”印記(“郢”為楚都城名,“爰”為貨幣重量單位),為戰國時期楚國流通的黃金貨幣。鹽城市博物館和大豐市文物部門相關專家對出土郢爰的周邊區域作了進一步調查和勘探,發現一處古遺址,并采集到相應的漢早期陶片。
這21枚金幣出土后,省文物局專門組織專家對這批出土文物進行論證和鑒定。6月18日,省文物專家經過一個多月的論證和鑒定后認為,這21枚金幣為國家一級文物——楚國“郢爰”。專家組認為,這批郢爰出土地點明確,處于范公堤外,是郢爰發現的新的生長點,填補了范公堤外春秋戰國時期文物出土的空白,對研究戰國貨幣“郢爰”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這21枚郢爰經過鏨鑿,為我省考古中首次發現經過流通使用的郢爰。而此前于1982年在盱眙南窯莊出土的郢爰為長方形整版,未經切割流通,屬窖藏。專家認為,在大豐出土的21枚郢爰將對郢爰使用方式的研究具有重要價值,同時對研究范公堤以東鹽城、大豐的成陸史提供了新的歷史線索。
據了解,由于楚金幣的稱謂甚多,而“郢爰”是楚金幣中出現時代最早的一種,因而現多以“郢爰”作為楚國黃金貨幣的代表。楚金幣是一種稱量貨幣,形制有兩種,一種是正方形或長方形的金版,另一種是扁圓體的金餅,以前者為多見。使用時根據需要將金版或金餅切割成零星小塊,然后通過特定的等臂天平稱量再行交換。因而出土的楚金幣,大都是零星碎塊,大小輕重相差懸殊,而且能明顯看出曾被切割過的痕跡。這次大豐出土的郢爰也印證了這一點。據專家介紹,戰國時期黃金的流通限于上層社會,而且只在國間禮聘、游說諸侯、國王贈賞、大宗交易時才使用。
作者:陳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