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錢幣不但反映了我國歷代經濟的興衰、鑄幣工藝的發展,而且是我國古代、近代歷史的見證,有很高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和收藏價值,錢幣的收藏大約經歷了三次高潮,一次為清代乾嘉時期;二次為民國時期;三次為二十世紀80年代,而第三次高潮的藏集規模在收藏領域僅次于集郵,大有后來者居上的趨勢。
收藏古錢者,名人不乏其人,如清代的戴熙名氣最大,著有《古泉叢話》;民國丁福保《古錢大辭典》、《歷代古錢圖說》;民國收藏家有朱寶庭、朱寶慶兄弟開設“江右齋”店,專收古錢,現在民間悄悄興起涌現出了不少古幣收藏家,愛好者不計其數,當代以張志中較知名,著有《古錢辭典》、《古錢秘冊》。
收藏錢幣,首先要掌握一定的錢幣知識,以及了解我國幾千年的歷史線索、幣制變化等;其次是必須從實踐中去學習,不妨從普通和存進最多的錢幣入手,從“玩錢幣起步”攢足“學費”,積累豐富經驗,掌握一定的歷史常識、錢幣的專用名詞和錢幣的特征等基礎知識,學會將實物和圖形進行比較,從而掌握一些錢幣的研制、真偽、斷代、分類和珍稀程度等本領,還要能正確區分相同的版別,掌握好壞和相當的辨偽能力。集藏古錢的范圍,可以從存世較多、版別較復雜的宋錢、銅元入手,此外集藏錢幣如果面面俱到,難免精力分散,經濟上也難以勝任,應重點進行專題收藏以點帶面。古錢幣辨偽常識上,如辨銹色,受古錢入土時間的遠近、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等影響,其氧化程度和銹色有明顯區別,時間愈久,綠銹便結得愈厚,愈堅硬,俗稱“硬綠銹”,如紅紫色稱“紅綠銹”,此外帶黑色、灰白色或在銅銹中泛出一點點水銀般光澤為“水銀古”。不同時代、不同品種的古錢,若其銹色全部一樣,當防作偽,當然要掌握古錢的辨偽能力決非一朝一夕之功,必須日積月累,長期大量接觸實物,才能提高辨別能力,古代的鑄錢從形制、文字上都帶有濃郁的時代氣息,通過長期流通,使之形成一定的磨損,不論傳世品或出土品均有保留價值。殷商時期的刀幣價在1000—10000元,戰國時代的方孔圓錢因較稀有,價在300—300000元不等,綜觀歷史古錢幣,從中可看出它的價值。秦半兩錢是秦始皇統一貨幣為圓形方孔半兩錢,結束了春秋戰國時期貨幣紛繁復雜、種類繁多的混亂局面,從此方孔圓錢在中國保留了兩千年,是古錢在中國貨幣發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其價值40—4000元不等。漢半兩錢,價值在10 1000元不等;三國時期的錢幣價在40—5000元不等,唐朝古幣“開元通寶”、“乾封泉寶”、“乾元重寶”、“得壹元寶”價值在100—5000元不等;宋代“皇宋通寶”價在30—12000元不等;“靖康通寶”、“靖康元寶”、“應通元寶”因較稀有,價在2000—15000元不等;金代“大定通寶”價錢在千元以上,甚至是數萬元一枚的無價之寶;元代“至正通寶”、“天啟通寶”、“大中通寶”都在5000元以上,特別是白銅母錢的明“天啟通寶”肉質細密、厚重,價值達3萬元以上;明代“洪武”通寶價在300—6000元以上;“順治通寶”珍品在60—2000元不等;“康熙通寶”、“雍正通寶”、“乾隆通寶”、“咸豐元寶”、“咸豐重寶”價在20—6000元不等:太平天國的“太平圣寶”皆之有“天國”二字或“圣寶”,因稀有價至上萬元以上一枚。凡歷代農民起義軍發行的錢幣,由于存世較少,就顯得特別珍貴。民國時期“閩省通用”,正方形孔背“二文”價在4000—6000元不等,為這時期珍品。
綜上所述,研究錢幣有助于了解歷代王朝更替、國勢興衰的真實情況,研究古錢幣,還有助于了解我國文學和書法藝術的源泉及演變。此外古錢幣的收藏使人在方寸之中,體會妙趣,令人留連忘返,人們從中可以增長知識、陶冶情操、提高藝術鑒賞能力和生活情趣。
來源:中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