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世界上著名的文明古國,貨幣在我國很早就產生了。中國的貨幣,不但產生的早,而且形成了一種獨立發展出來的貨幣文化,基本上沒有受到外部文化的影響。
中國最早的貨幣是海貝。貝產于我國南方海域中,當然對于北方的夏、商、周族來說,它是一種外來品。在商品交換的早期貝殼由于自身獨立成塊的特點,使它成為天然的計算單位,充作了貨幣。由于真貝不多,人們就用了仿制品,如用蚌殼、軟石和獸骨等材料來仿制。春秋時期,隨著青銅制造業的發展,出現了用青銅仿貝殼形態制成的銅貝,這就表明了貨幣進入了金屬鑄幣階段,只是當時鑄幣技術欠佳,錢幣顯得粗糙,如原始的空首布這類錢幣整個就像農具,又大又笨難于攜帶。隨著生產力的提高和發展,這種需要隨身攜帶的東西就逐漸演變成輕巧、精美的方孔圓錢了。
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古代社會經濟急劇變動的時代,也是我國貨幣經濟飛速發展至確立的時期。這時金屬鑄幣流通的范圍擴大了,并形成了不同的貨幣流區域:北方的布幣區、濱海齊國為中心的刀幣區和南方的楚國蟻鼻錢區域。隨著經濟的發展規律,原來不同的金屬囑鑄幣流通區域逐漸突破。秦滅六國統一全國后,秦過的圓形方孔的"半兩"環錢也就成為全國統一的法定鑄形式。漢代因襲秦制,仍以黃金鑄幣為上幣,銅錢為下幣。但錢幣制一改再改,漢武帝時統一了全國的銅幣制造,建立了五株錢制度,繼而唐開元通寶的誕生更使我國貨幣歷史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從此以后,歷代的銅錢都不再以重量為名,而稱為"通寶"、"元寶"等等,金屬鑄幣便完全脫離了量名錢體系,發展成了更高一級的鑄幣形式了。我國幅員遼闊,歷史上并不一直都是統一的,有很多時候都是 呈割拒狀態,而且這些地方政權有相互更迭,沒朝每代每一政權都要自行鑄幣,使得貨幣形式更加復雜化,錢幣的形狀、大小、版別、數量以及鑄幣的材料也各不相同,再加上私鑄雜錢的存在,朝鮮、越南、日本等國仿制歷朝錢幣,這就更增添了錢幣的復雜性。因而每一個研究古幣、收藏古幣和古幣鑒賞家都必須學會正確識別各種錢幣,辨別古錢幣真偽,從中發現珍品。近幾十年來,古錢出土的很多,日本人也重金收買,使關于錢幣的研究興旺起來。鑒定古錢真偽,分清本國錢幣和外國錢幣,這對于繼承和發揚我國的悠久燦爛的貨幣文化有著積極的意義。
過去很多年出土的成堆的古錢幣,除有關部門挑選一部分精品外,大多進了工廠熔爐被融化掉了,這無疑是一大損失。近年來,人們愈加重視古錢幣的收藏、研究,逐漸懂得了它的價值,各地錢幣學會、錢幣研究組織相繼創建,錢幣愛好者人數也不斷增加,在這種情形下做好錢幣的普及工作、幫助廣大古錢幣收藏者、研究者鑒定錢幣真偽以成必然。遍布世界各地的中國錢幣的愛好者、收藏家和鑒賞家,他們同樣首先需要的也是對錢幣的鑒定,在國際文物市場上,錢幣的價格也首先是對錢幣的鑒定再綜合其它因素而制定的。因此,錢幣的鑒定是非常 必要和非常重要的。
來源:刺桐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