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它有著悠久的歷史,更有燦爛的文化,而錢幣文化正是中國文化史中光彩奪目的一章。數萬種千姿百態的錢幣實物,七十多項世界貨幣之最,這是任何一個國家無法比擬的。
我國的錢幣品種每繁多,有古錢、金銀幣、紙幣、銅元等四大門類,真是浩如煙海,探索不盡。僅古錢一類,質地有銅、鐵、鉛、銀、錫、陶等,而銅又有紅、青、紫、白、黃之分。從商代的貝幣、戰國的刀、布、圜錢,到秦代的方孔圓錢,清末的機制幣……這一長串古錢幣時大時小,時重時輕,時厚時薄,時優時劣,它們不僅反映了當時的經濟狀況,而且受到政治、軍事、科技、文化、宗教等方面的影響,它們是歷史的見證,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瑰寶。為此,錢幣專家朱卓鵬先生精辟而又形象地把中國歷史古錢比喻為社會化石。
自從有了商品生產與商品交換,錢幣便作為一般等價物的特殊商品誕生了。早在三千多年以前,我國商代使用的錢幣是“貝”。隨著商品交換的進一步深化,對自然界天然“貝”幣的需要量逐步提高,真貝開始供不應求,于是出現了不同質地的仿制貝錢。青銅貝錢則是其中的代表。由于銅貝大小、重量、價值比較統一,因而具有天然貝錢無法相比的優越性。銅貝的出現,開啟了金屬鑄幣的先河,在我國錢幣發展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當我們祖先已經廣泛使用銅貝時,世界上其他國家尚末出現金屬鑄幣,因此,銅貝可謂我國古代文明走在世界前列的又一項重要實物例證。
春秋戰國時期,由于商品經濟的迅速發展,開始出現了形態各異的古錢,其形大多模仿當時的生產工具或生活用具,有布幣、刀幣、帶銘銅貝以及圜幣等。
秦始皇兼并六國。為鞏固封建統治和發展封建經濟,統一了錢幣政策,在全國范圍內推行外圓內方的半兩錢,這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次幣制改革。這種銅幣外形美觀,方孔穿以繩索,攜帶便利,更重要的是它避免了以往錢文復雜難辨,大小各異,輕重不一,幣什不明等弊病,制定了適應需要的重量和形制。半兩錢作為我國錢幣發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標志著這種外圓內 方的錢幣在形制上從此固定下來,并為歷代沿襲,直至清末。
漢代商業活動繁榮,錢幣制度也有了重大改革。漢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錢幣鑄造五銖錢,該錢輕重適宜,其大小、形制一直到隋代還繼續沿用。
唐代,我國封建經濟穩步發展,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繁盛景象。唐王朝成為當時最大的統一國家,處于世界先進國家之列。唐高祖武德四年宣布廢除五銖錢,改鑄開元通寶。一枚標準的開元通,直徑2.5厘米,重約3.5克,仿漢代標準五銖錢鑄造。從此,以重量為錢文的銖兩錢制系統宣告結束,“寶”字輩錢幣登上了歷史舞臺,標志著中國錢幣自秦始皇統一貨幣后的第二次錢幣革命,它持續流行了一千三百年。
宋代銅、鐵錢并用,鑄錢數量相當可觀,十幾位皇帝共有四五十種年號錢。南宋淳邪熙通寶,錢背穿上有“柒”字紀年,到淳熙七年后年改成小寫,這就是所謂的紀年錢。這種錢幣紀年制度一直沿用到宋末,是宋錢的一大特征,比歐洲錢幣紀年要早三百余年。宋代不僅鑄幣數量極豐,更值一提的是,宋代錢文具有高度的藝術性,其書法多姿多彩,把我國錢幣文化推向高潮。元明推行紙幣,銅錢鑄造較少。明中葉以后,白銀成了主要貨幣,銅錢僅用于小額支付,但其仍是政府發行重點。清光緒年間,兩廣總督張之洞吸收西方鑄幣的選進技術,向英國購置了造幣機器,在廣州籌建造幣廠,率先開創機器制幣,實施了中國錢幣史上的第三次革命,選進的制幣技術,在光緒后期取得了成功。從此,機制兩大類,偶爾也用其他材料作幣,如金幣、鎳幣、鋁幣、陶幣等等。
民國中期,主幣從銀元讓位于紙幣,按理說,紙幣是更選進的一種貨幣,但在封建社會,我國有許多紙幣是外商銀行印制發行的,在量的洋商客鈔占領了我國的商品市場。
新中國成立以后,人民幣穩定期長,信譽佳,紙幣的先進功能終于真下得到充分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