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幣行業博物館介紹 |
發布日期:2006-8-9 9:03:00 作者:本站記者 新聞來源: 新聞點擊: |
7月29日,在北京召開的首屆集藏文化資源保護與開發高峰論壇上,中國人民銀行參事室參事、中國錢幣學會副理事長戴志強指出,近年來錢幣界有一個重要變化,這就是錢幣、銀行博物館事業的發展。他認為,這些行業博物館發展的本身說明了錢幣收藏正被越來越多的人所重視,而這與錢幣行情持續升溫是密切相關的。 近幾個月,錢幣收藏的熱度持續升溫。京滬郵幣卡市場,金銀幣行情攀升;紙幣市場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有些品種的價格已翻了一番;古錢幣方面,一年一個價的事實已被眾多業內人士所認可。錢幣熱了,究其原因,經濟實力的提升、人們生活的富足、購買能力的提高、收藏隊伍的擴容,這些都是不可忽視的因素。 據戴志強介紹,國際博物館委員會下屬30個專業委員會,其中就包括錢幣、銀行博物館專業委員會。而錢幣、銀行博物館,按照主辦者劃分則有銀行、金融系統、文化系統、印鈔造幣廠系統、大專院校系統、公司和集團系統主辦的博物館。 據介紹,14年前,我國還沒有錢幣、銀行博物館。1992年中國人民銀行首創中國錢幣博物館,同年,上海博物館設立了錢幣陳列館。而14年后的今天,據不完全統計,錢幣、銀行博物館(包括陳列館)的數量已超過了100家。這100家中,由銀行主辦的博物館占1/3,集團、公司主辦的占1/3,文物、造幣、保險單位主辦的占1/3。這類行業博物館具有以下幾方面特征: 首先,數量多,可塑性較強。私人博物館一般規模較小,檔次不高。相比之下,錢幣行業博物館不光具有較強實力,而且具備較大的規模和較高的檔次。 其次,地方博物館,包括民間博物館,其穩定性較差。如西安金泉錢幣博物館,曾先后在北京、上海、廈門等地設立了錢幣展館,但最終因資金鏈問題“關門”。而從錢幣、銀行博物館的主辦者看,它們較個人或私營企業更能確保資金的來源,以維持博物館的生存。 再次,錢幣、銀行博物館分布廣,全國26個省市均有它們的身影。不僅在文化積淀厚實的大中城市里,而且在偏遠的經濟欠發達地區,我們都能看到它們。如寧夏就有一座西吉錢幣博物館,已有10多年歷史,而當地政府對此也相當重視。 另外,錢幣本身體積小,占地面積不大。現在除了錢幣遺址博物館需要有一定規模外,一般的錢幣博物館,有的幾千幾百平方米,有的幾十平方米就能建成。 最后,與旅游點結合。山西主要的旅游景點都設立了錢幣展館,有的還辦起了專題展覽。 值得注意的是,在錢幣、銀行博物館或陳列館里,有相當數量的藏品來自于民間收藏者。戴志強告訴記者,西南財經大學有一座錢幣博物館,他原先以為,大專院校主辦的博物館主要面向學生,藏品可能不多。可是到那里一看,才發現博物館的展品內容十分豐富,不僅有古錢幣,也有現代幣,還有紙幣,甚至包括了有價證券。更值得一說的是,每一個專題展覽中,有相當部分藏品都是由當地收藏家提供的。這些收藏家將自己的藏品拿到博物館展出,分文不取。在他們看來,這種方式實際上是一種“雙贏”,一方面收藏家的藏品在博物館陳列,獲得了安全上的保障;另一方面,每一件藏品都標有藏家姓名,所以也揚了名。 十幾年來,錢幣、銀行博物館發展迅速,而這種發展不是單一的發展,而是多元化的發展。這個觀點已成為錢幣界人士的共識。在他們看來,多元化發展中最突出的一點便是專題化發展。例如山西省博物館有錢幣陳列,以先秦和三金貨幣為主;新疆錢幣博物館也有錢幣展覽,且中西貨幣都有;而在廣西南寧錢幣博物館里,不光陳列著產自廣西的貨幣,而且還有東南亞地區的貨幣。此外,一些老銀行舊址也辦起了展覽,如瑞金中央蘇區銀行遺址展覽等。這些變化,一方面說明了錢幣收藏的升溫,另一方面也促進了錢幣收藏的持續發展。 (《中國商報》)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