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定銀幣主要手段是確定重量。由于純銀的硬度不夠,而不便于市場流通,因此往往在銀幣中加入一些其它金屬(主要是銅),所以我們常常說機制幣中的含銀量或叫成色。例如袁世凱頭像一元銀幣(俗稱“袁大頭”)其中含銀89%,含銅11%,它的重量即為26.6克,即使使用多年、磨損厲害,其重量也變化不大。而一般的贗品重量在25克以下,因此,內行人用手一掂,就知道其真?zhèn)巍?br> 除重量以外,從外觀看,一般偽造銀幣銀色略偏黃,而檔次較高的偏白。真品由于時間較長又參與流通,往往都有流通使用痕跡,而贗品卻沒有或是人為制造的痕跡,兩者是很容易區(qū)分的。真銀幣受外物敲擊時,所發(fā)出的聲音清脆悅耳,通透悠長。而贗品相比之下,聲音有些發(fā)悶或尖銳刺耳,顯得很不自然。至于銀包銅的假幣從聲音就更容易辨別。另外機制銀幣是采用高噸位沖床沖壓而成,作偽者往往采用翻砂或其它方式澆鑄而成,這就會留下蛛絲馬跡———要么底張不平字體圓滑、要么有翻砂顆粒、要么有砂眼,用放大鏡一般都能發(fā)現(xiàn)。 銀幣的齒邊也是鑒別銀幣的一個方法。真品銀幣由于是機器壓制,因此齒邊清晰工整,有各自特點,而贗品齒邊紊亂,無規(guī)律,疏密不均,很模糊。此外,文字圖案的鑒別也很重要,一般機制銀幣的樣幣和壓模都要經過嚴格的審定,因此真幣的字體工整,模具制作精細。而贗品的字體馬虎,甚至像小學生寫字,一撇一捺過不了關的也常有。至于改刻銀幣,往往以次充好,以普幣充當珍稀幣,不過改刻部分都有改刻痕跡。外國機制銀幣由于種類繁多,因此鑒定相對要復雜一些。最好參考克學斯的《錢幣手冊》,書中對各種錢幣的重量、成色、年代、發(fā)行量以及參考價等都進行了詳細介紹。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近年來由于科學技術的發(fā)展,造假工藝更加成熟先進,甚至按真銀幣的成色比例壓版、用計算機開模、用高噸位沖床沖壓銀幣,這樣就增加了鑒定難度。即使一些經驗豐富的“老手”也容易搞錯。不過最為關鍵的還是實踐,對真品要多上手、多交流、多請教,因為銀幣的鑒定涉及眼力、經驗,有時只能意會不能言傳。
《金融投資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