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經濟日報
我是一名退休教師,從15歲開始搜集和收藏中外古幣,至今已有46年歷史。收藏中外古幣,是因自幼酷愛書法而引起的。46年前,我偶然得到宋代的古幣“大觀通寶”(見下圖)和“崇寧通寶”,都是宋徽宗御書,字體筆法古樸、莊重,在引起書法興趣的同時,引發了我收藏古幣的極大興趣。從此,我便熱衷于古幣的收藏和研究。經過45年的不懈努力,目前已收藏從公元419年到1875年期間3萬多枚古幣,其中精品古幣達2000多枚,并建起了“中外古錢幣庫”。
古幣收藏由來已久
古幣是我國收藏史上一個重要的品類。我國古錢幣收藏的第一個熱潮,出現在距今250多年前的清乾隆時期,前后大約持續了七八十年。第二個熱潮出現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當時的錢幣收藏中心在江浙、特別是上海一帶。第三次熱潮,出現于上世紀80年代,北京首次成立了中國錢幣學會,接著各省、區、市也陸續成立了省級錢幣學會。全國收藏錢幣的人數僅次于集郵者。在世界各國的收藏者中,錢幣收藏也是名列前茅的。
古錢幣之所以受到藏家的青睞,是因為它承載了豐厚的歷史文化。每一個政權出現,與之相伴隨的往往都是錢幣的發行,可以說,古幣是中國政治經濟發展的歷史腳印,清晰地注釋著歷史進程,顯示著不同時期經濟發展的狀況,這也就是被當今人們籠統稱之的錢幣文化。
說到錢幣文化,人們馬上就想到錢幣上的文字。中國古代正式流通的錢幣上面,大部分沒有圖像,但錢幣上的文字卻是多種多樣的。這些錢文和紋飾為當今人們研究那個時代的文化經濟和古幣的真偽提供了重要的線索和依據。我在早期收藏時,只注重錢幣品相好壞和錢面文字的精美程度,后來訂閱了20多種報刊雜志,還自費到許多錢幣博物館去參觀、學習錢幣知識,邊學習邊收集,才逐步加深了對許多錢幣價值的認識。以我個人的收藏經驗,要真正收到珍品、真品,知識儲備是必不可少的。
鑒別真假有訣竅
我收集古幣是從生活十分困難時開始的,那時雖然沒有多少錢,但收藏古幣的人少,價格也便宜。記得1976年,我在新浦一家舊貨商店發現十幾斤古幣,品相極好,要價只有80元錢。為買這堆古幣,預支了兩個月工資,這兩個月沒錢吃飯,沒錢乘車,生活極端困難,但看到一枚枚珍貴的錢幣和錢幣上蘊藏的豐富文化內涵時,所有的艱辛困苦都拋到九霄云外了。
雖然現在的藏家大多經濟上不會那么拮據,但市場行情也在飛漲。現在市場上偽造的古幣很多,一旦失手,付出的代價也會很高,這就需要收藏者掌握一定的訣竅和要領,不至于上大當。
以我的經驗,首先要學點書本知識,比如記譜。這是入門的第一步。每個歷史時期都發行過哪些錢幣,它們是什么樣子,有什么特點。先記珍稀幣種,再記普通幣種,再把偽品的特征知道一些,這樣就心中有數了。
古幣的價值不僅僅取決于它的年代,而在于它的珍稀程度,年代雖然久遠,但存世量大,可能很不值錢。比如,西漢從武帝到平帝發行五銖錢300多年,出土很多,目前市場上的普通品僅幾元錢。而明代的“宣德通寶”、“弘治通寶”目前大約每枚幾十元,明末張獻忠鑄的“西王賞功”銅錢價格達到幾萬元,明顯要高于“漢五銖”,這也是初涉收藏的人一定要了解的,不能單純以年代來確定價格。當然,總體來說,先秦、漢、隋唐、元各代的古幣價值高,宋、明、清的稍遜。
其次,要察看錢幣的品質。一般來說金、銀幣的價格要高于銅、鐵幣,非流通幣(古代有特別意義的錢幣,如供奉錢、宮錢等)要高于流通幣。明代以前我國錢幣多用銅、錫、鉛合金,間有雜鐵,故稱青銅。明代后期開始用黃銅鑄錢。青銅幣因年代久遠,表面氧化出現銅銹,造假者也往往在假幣上弄一層銹。但真幣銅銹由于時間久堅硬異常,不易剔除,而偽品則銅銹浮而不實,用指甲即可刮落。這些可以作為斷代和鑒別真偽的依據。
在我收藏的古幣中,既有現世罕見的我國第一個以年號命名的漢代“太夏真興”(見下圖)和宋代的“大觀通寶”,還有光緒年間“光緒通寶”的“寶東樣錢”(見上圖,圖為錢幣正反兩面)。那枚旋讀(順時針讀)古幣“太夏真興”歷史較為復雜。公元338年蜀地的大成政權被李壽奪得后,改國號為漢,鑄漢興錢,這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以年號命名的貨幣,存世極少。除了我收藏的這枚樣錢外,還未聽說發現第二枚。所謂“寶東樣錢”,就是錢局試鑄錢送到上司批準待鑄。這樣的古幣都屬于稀世珍品,是可遇不可求的。
主題收藏容易成規模
古幣浩如煙海,一般收藏者很難將各個朝代的錢幣收藏齊全,并研究透徹。所以以年代或形式或內容為主題進行收藏,可能比較容易形成規模。
比如在我的藏品中,以唐朝為主題的錢幣就頗具規模。唐朝是中國經濟最發達的朝代之一,這一時期的中外經濟交往非常頻繁。我收集有500多枚唐時一些周邊國家與中國通商用的古幣。這些古幣均有較高的文化價值和歷史研究價值。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鑄開元通寶,錢文隸書由歐陽詢執筆,端莊凝重,我國量制中的一兩十錢制就起源于此。開元錢的出現,是我國古代貨幣史上的飛躍,以后的方孔錢多以通寶、元寶相稱,而流通了八百多年的銖兩貨幣自此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真正退出了流通領域。
不同寶文的古幣價值懸殊很大,比如普通宋錢只值幾元錢,而宋欽宗的“靖康通寶”值幾千元;宋代“皇宋通寶”一般銅錢價格也就塊兒八毛的,而折二篆書銅錢卻達到上萬元。
總之,古幣收藏,學問博大精深,市場前景看好。收藏愛好者不妨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年代和領域,積少成多,久而久之,必定有所成就,樂趣無窮。(魏學信講述 魏愛華 王靜整理 圖片均為魏學信藏品,魏愛華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