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現兩千年鑄錢工藝輝煌 |
發布日期:2006-2-20 21:58:00 作者:本站記者 新聞來源: 新聞點擊: |
|
——《金融時報》專訪錢幣專家周衛榮 |
|
中國是世界上鑄造錢幣最早的國家之一,從春秋中期至19世紀末西式機制幣技術的傳入,傳統的錢幣鑄造基本上未曾間斷。中國也是世界上鑄造錢幣數量最多的國家(西漢時,120年間鑄錢280億;盛唐時,每年鑄錢3.27億;北宋時,年鑄額達60億之巨)。鑄錢是中國古代規模最大、最具體系的鑄造行業,也是實踐量最大的鑄造活動。它不僅繼承了中國古代青銅鑄造技術的精華,而且不斷推動中國傳統鑄造技術向前發展,譜寫了一曲輝煌的鑄造史。目前,一個全面展示中國古代鑄錢技術的展覽———“中國古代鑄錢工藝展”,正在中國錢幣博物館緊鑼密鼓籌辦,日前,記者采訪了“中國古代鑄錢工藝”課題研究負責人、著名鑄幣史專家周衛榮研究員。 記者:中國鑄錢有著悠久的歷史,中國古代鑄錢與我國古代青銅鑄造有什么聯系? 周衛榮:中國古代夏商周(三代)發達的青銅技術舉世聞名,它的基本特點是“模/范—熔液—澆注”,它開創了獨具特色的東方鑄造文明。我國古代鑄錢與青銅鑄造有著緊密的聯系,早期的青銅貨幣,實際上就是一類小型青銅鑄件;夏商周三代之后,青銅文化衰落,但青銅范鑄技術之精華,乃由鑄錢業繼承,并由其不斷向前推進。 記者:從考古資料看,我國古代很早就用石范澆鑄,石范在鑄錢業中也有應用嗎? 周衛榮:中國古代使用石范鑄造的時間很早,早在青銅時代伊始,石范已用于簡單型青銅器件的澆鑄。然而,在秦及其前的數百年間,石范并沒有擔當起澆鑄錢幣的主角。先秦使用最多的是泥范,秦朝泥范、銅范并用,石范使用很少。 漢初,由于社會經歷了大動亂,萬物凋敝,物質財富極其匱乏。朝廷為了盡快恢復生產,發展經濟,一方面,降低對鑄幣標準的要求,推行“即山鑄錢”和“聽民放鑄”的貨幣政策,即民間鑄幣合法化;另一方面,不斷進行貨幣大小和形制的變革。石范,成本低,易操作、不易變形,且可以多次使用;可以隨著幣制的改變而隨時改刻再用,因此,在這一時期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出土石質錢范主要集中在漢高祖(前206年)至漢武帝元狩五年(前118年)的80余年間(即漢半兩時期)即是證明。據不完全統計,20世紀以來全國出土的漢代石質錢范有300余件,其中,95%以上都在漢半兩時期;而這一時期的出土錢范絕大多數是石范。 記者:那么,在我國什么時候開始用銅范鑄造的呢? 周衛榮:就現有資料來看,鑄錢很可能是最早使用銅范的,楚國蟻鼻錢銅范和戰國秦半兩銅范就是典例。但漢武帝之前,銅范使用并不普遍,制作也比較簡陋;漢武帝之后,快速發展的社會經濟和嚴格的鑄幣制度,使銅范在石范之后得到空前的發展,并把這一工藝推向極致。 記者:在鑄造史上,“疊鑄”工藝是什么時候產生的?與鑄錢有關嗎? 周衛榮:應該說關系很密切。事實上,“疊鑄”工藝是鑄錢業發明的。過去人們把疊鑄工藝產生的時間上推到春秋戰國甚至西周,現在看來是錯誤的。疊鑄產生于西漢早期,它是在西漢初期,政策開明,思想解放,技術開放,鑄錢業百花齊放的大背景下產生的,是鑄錢業對中國傳統鑄造技術發展的一大貢獻,是一次革命性的技術飛躍。“疊鑄”不僅能在大幅提高鑄造產量的同時保證鑄件的質量,而且省工、省時、省料,顯著降低鑄造的成本。理論上一塊銅母范,可以翻無數的子泥范,而且是統一的標準,統一的規格。 記者:那么,翻砂鑄錢是什么時候開始的呢? 周衛榮:鑄錢不僅發明了“疊鑄”工藝,而且還發明了“翻砂”工藝。大約到北朝時期,鑄錢業在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大規模的鑄造實踐中,又發明了一種新工藝———母錢翻砂工藝,實現了中國傳統鑄錢技術的第二次飛躍。 疊鑄與翻砂,由鑄錢業發明的兩項傳統鑄造工藝,時至今日尚在使用。 中國四千余年的金屬文明,青銅時代開創了前兩千年的鑄造史,鑄錢業則譜寫了后青銅時代兩千年的鑄造史。 記者:請您簡要介紹一下此次辦展情況,大約什么時候正式開館? 周衛榮:這一展覽是以中國錢幣博物館重點科研課題“中國古代范鑄法鑄錢工藝研究”(獲2005年度銀行科技發展二等獎)為藍本設計的;這一專題的大型展覽,不僅在我們錢幣博物館是首次,在全國的博物館也是首次。為了舉辦這一展覽,我們錢幣博物館各部門密切配合,將要展現給大家的是我們集體智慧的結晶。 這一展覽將于近期對外開展。
|
中國錢幣博物館副館長馬林(中)在指導施工人員安裝古代錢車。 | 鏈接 周衛榮,中國錢幣博物館研究部主任、研究員;中國錢幣學會副秘書長、學術委員會委員兼古代錢幣委員會主任委員。長期從事錢幣學、貨幣史與冶鑄史方面的研究,在黃銅史、煉鋅史、鑄錢工藝發展史和古代青銅范鑄技術等方面有諸多研究成果;他主持研究的“中國古代范鑄法鑄錢工藝研究”榮獲2005年度全國銀行科技發展二等獎,應聘擔任中國科學院“九·五”重大科研項目《中國傳統工藝全集·金屬工藝卷》編委,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科技考古學術委員,北京科技大學兼職教授、研究生導師暨科學技術與文明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委員。自1988年以來,在國內外學術刊物發表學術論文70余篇;主要學術著作有《錢幣學與冶鑄史論叢》、《中國古代錢幣合金成分研究》等。(《金融時報》劉志良)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