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幾位藏友聲稱自己手中持有崇寧通寶(重寶)、折十大觀通寶母錢,筆者不敢茍同。
據記載,宋代采用翻砂鑄錢法需用大量雕母和母錢,自公元960年趙匡胤建立宋朝后,首鑄宋元通寶至北宋末年鑄造靖康通寶。官爐所鑄之錢,制作精好,尤其宋徽宗鑄錢,在中國古代鑄幣史上堪稱第二鑄錢高手,他鑄的六種年號或國號錢中,崇寧通寶、大觀通寶、宣和通寶(背陜)的錢文,是徽宗親筆御書,號稱“瘦金體”,骨瘦格清、錢文深峻,可與其他朝代鑄錢母范相媲美,對品相這般精美的古幣,泉家及古幣愛好者自然愛不釋手。但它只能列為品相優美之古幣,不能據此稱之為鑄錢之母。歷史上尚無崇寧、大觀有銅質母錢一說,后代考古也未發現宋代鑄錢使用銅母的蹤跡,不能憑個人感覺杜撰。據查相關資料,對徽宗鑄錢用什么為范模作過介紹。
錫母說 《宋史·食貨志》介紹:“大觀元年,京復相,遂降錢式及錫母于鑄錢之路”。錫母是錫質的(或鉛錫合金)母錢。關于錫母,《山堂考索》有記載:“大觀二年(公元1108年),宋喬年言諸路監現鑄小平錢,并依舊料例,仍令崇寧監別鑄樣,臣令工匠鑄到錫母五文足”。上述記載都是使用錫母作模翻砂鑄錢的情形。
木雕母說 丁福保早在1936年成本的《古錢大辭典》下冊一文中描述過木質樣錢:“曾見賣錢之伊勒布手一木雕崇寧大錢與銅錢無異,而精又過之,又復渾古,當時以為玩物未取”,后讀史知道此是宋時進呈的木樣,如唐代蠟樣,此木泉“不知尚在人間否,亟箸之錄,以備好古者之訪求。”2002年《中國錢幣》第1期和2003年第3期,分別發表了介紹四川廣元發現木質宋代11種年號錢雕母的文章,這批木質雕母“字廓深峻,文字精美,書法與雕刻俱佳”。時任中國錢幣學會秘書長的戴志強先生認為:“在兩宋時期,不但采用了先進的母錢翻砂法鑄造錢幣,而且還發現了直接采用有別于金屬的木質雕母祖錢為模,翻砂鑄造子錢這一確鑿例證”。
總之,鑄造兩宋銅錢,既有錫母說,又有木雕母說,只有宋代鑄鐵錢用的是銅母。
另外,泉友們在收藏崇寧大錢時,常會遇到同一版式錢中,有的崇寧大錢青銅或白銅精制,地張平整、錢廓深峻,品相極佳,形似母錢。這種錢極有可能是官鑄頭爐錢或向朝廷送的呈樣錢。這種鑄造的供驗樣用的錢,都是挑選品相好的錢,自然精制美觀。這種品相絕佳的樣錢會不會成為母錢呢?筆者認為有這種可能。徽宗鑄當十大錢,造成“物價上漲”,在重利引誘下,各地盜鑄之風大起,史書上描寫當時盜鑄情景是“利既不貲,私鑄如云,論罪至死,雖命官決仗黥配,然不能禁”。這么多盜鑄者,他們需要大批母錢,這些母錢的來源,極大的可能就是官鑄錢中品相絕佳品。我們只能把品相好的錢猜測為呈樣錢,但不能把品相絕佳品稱作母錢。
來源:中國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