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槐
【內容提要】文章論述了中國古代貨幣體系的結構變化問題。文章認為,中國古代貨幣存在由貴金屬和賤金屬構成的體系。漢代以前,這個體系由黃金和銅錢構成。黃金退出后,由于沒有適當的貴金屬加入,貨幣長期混亂,鐵錢、錫錢、鉛錢和紙幣的出現表明了這一點,這是貨幣體系的結構變化。明清時,白銀經過長期積累其數量已與社會經濟相吻合,由白銀和銅錢構成的貨幣體系穩定運行,有利于社會經濟的發展。
【關 鍵 詞】中國古代貨幣/貨幣體系/結構變化
貨幣經濟在中國出現很早,并得到比較充分的發展。在對古代貨幣狀況進行研究之后,我們可以發現,中國古代的貨幣體系、貨幣結構有過十分重大的變化,中國貨幣史上的許多現象,可以通過對貨幣體系結構變化的研究得到更合理的解釋。
貨幣體系,指的是兩種或更多的貨幣組成的有規律的貨幣整體;貨幣結構,指的是構成貨幣體系的具體貨幣種類及相互間的關系。貨幣體系是商品經濟發展的產物,其內部結構因各種因素的變化而變動。貨幣體系和貨幣結構的變化,對貨幣體系本身,對商品流通,對經濟發展,乃至對整個社會都有著程度不等的影響。
中國古代貨幣經濟發達,其間不乏貨幣體系完整,貨幣結構正常的時期。大體說來,秦漢時由黃金、銅錢組成的貨幣體系和明清時由白銀、銅錢組成的貨幣體系是完整的,其結構也是正常的。自東漢末期至明中葉一千二百多年里貨幣體系出現缺環,貨幣結構不完整、不正常。在這段不短的時期,由于貨幣體系、貨幣結構出觀了問題,引起貨幣的急劇波動。在近十三個世紀里貨幣的波動情況是復雜的,波動程度也不一樣,研究者見仁見智,提出各自的看法,但卻未涉及貨幣體系和貨幣結構,一些問題的解釋使人覺得不那么妥當,還有一些貨幣問題則沒有進行過研究。本文擬從貨幣體系、貨幣結構發展變化的分析研究入手,解釋中國古代貨幣史上的一些問題。
一、對貨幣體系的認識
由于至今未見對貨幣體系的研究成果,所以貨幣體系是否存在的問題需要說明。
我們對貨幣體系及結構的認識從理論和史實兩方面入手,理論方面又分為馬克思的貨幣理論和中國古代思想家的觀點兩部分,馬克思的貨幣理論集中敘述,古代思想家的觀點將在后幾節和史實結合論述。
馬克思對貨幣體系問題進行過探究和分析。馬克思對貨幣體系問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政治經濟學批判一書中。在《政治經濟學批判》中,馬克思在開始貨幣的分析研究時曾著重說明"在以下的研究中要把握住,我們所談的只是從商品交換直接產生出來的那些貨幣形式,而不是屬于生產過程較高階段的那些貨幣形式,如信用貨幣。"〔1〕這表明,我們所要研究的中國古代貨幣體系、貨幣結構,屬于馬克思分析研究的范圍。
馬克思對貨幣體系的分析研究是從對鑄幣的論述開始的。馬克思認為,鑄幣在流通中會受到磨損、"它在塵世奔波中磨來磨去,日益失去自己的含量。它因使用而損耗。"〔2〕從而鑄幣金屬的名義含量和實際含量逐漸出現差異。"在流通速度不變時,鑄幣流通得越久,或者在同一時間內它流通得越活躍,它作為鑄幣的存在就越是同它的金銀的存在脫節。……其他物因為同外界接觸而失掉了自己的觀念性,而鑄幣卻因為實踐反而觀念化,變成了它的金體或銀體的純粹虛幻的存在。"〔3〕鑄幣逐漸成為其金屬含量的象征,"這樣,由于流通過程本身,所有的金鑄幣或多或少地變成了白己的實體的單純符號成象征。……由于金變成了它自己的象征,又不能當作自己的象征來用,所以它在自己磨損得最快的范圍內,即在買和賣以最小規模不斷重新進行的范圍內,取得了一種同它的金存在脫離的象征性的存在即銀存在或銅存在。在全部貨幣中總有一定部分(顯然不是同一些金塊)在這個范圍內當作鑄幣來流通。這一部分金就被銀記號或銅記號所代替了。"〔4〕處于流通的鑄幣本身的特性允許不止一種幣材的多種鑄幣同時存在,"因此,如果說能夠作為價值尺度,因而作為貨幣在一國之內發生作用的只有一種特殊商品,那末、當作鑄幣來用的除金外可以有幾種商品。"〔5〕為了保持鑄幣的相對穩定性,"因此,在一切流通發達的國家中,由于貨幣流通本身的必要性,不得不使銀記號和銅記號不論損失多少金屬仍具有鑄幣資格。"〔6〕這樣,作為流通貨幣的鑄幣在流通中不斷磨損的特性使流通山多種貨幣的并存成為必要和可能。在論述了鑄幣,說明在流通過程中將出現多種鑄幣之后,馬克思又論述了非流通狀態的貨幣。非流通貨幣表現為"貨幣貯藏"、"支付手段"、"世界貨幣"三種運動形態.用于貯藏、支付和平衡國際貿易差額。三種運動形態都體現了完全貨幣的基本職能。〔7〕處于非流通狀態的貨幣既有鑄幣形式.也有非鑄幣形式即拋棄了形狀和官方印記的無差別條塊形態的貨幣。從馬克思對流通狀態和非流通狀態的論述可以看出貨幣的種類是很多的。
多種類的貨幣并非一盤散沙,隨意組合,它們的存在和相互之間的關系表現出貨幣的客觀規律,它們是按照貨幣規律有機地組合在一起的。有規律的貨幣組合是多樣的,分層次的,如流通狀態貨幣和非流通狀態貨幣就是其中一種,本文所要探討的貨幣體系也是遵循客觀規律的貨幣組合方式之一。
在論述了處于流通的鑄幣后,馬克思提出了"輔幣"和"貨幣"概念并論述了其發展演變過程。馬克思指出:"用銀銅等金屬記號作的輔幣之所以存在,主要是因為在大多數國家,價值較低的金屬過去是作為貨幣流通的,例如銀在英國、銅在古羅馬共和國、瑞典和蘇格蘭等地,直到流通過程把它們降為軸幣和貴金屬代替它們為止。"〔8〕鑄幣在流通中發展演變的結果是"輔幣"和相對應的"貨幣"的形成。值得注意的是,價值較低的金屬在流通中降為輔幣。相對應的由貴金屬充任的不被稱為"主幣"而是被稱為"貨幣"。馬克思這樣考慮是嚴謹而審慎的,因為馬克思在這里所研究的是"從商品交換直接產生出來的那些貨幣形式.而不是屬于生產過程較高階段的那些貨幣形式。"近世貨幣學所提出的,屬于生產過程較高階段的貨幣形式的,有主幣輔幣之說。近世貨幣學所說的主幣具有無限法償能力,輔幣沒有主幣的這種能力,處于從屬地位,主輔幣相互之間并不相權,而只是主幣權輔幣。古代貨幣,即從商品交換直接產生出來的貨幣形式并非如此。拿中國古代貨幣來說,在貨幣體系完整時,不管是秦漢的黃金和銅錢,還是明清的白銀和銅錢,都各自具有無限的法償能力,彼此相權。把古代貨幣的這種構成稱之為"主、輔幣"不恰當,所以馬克思用了"貨幣"一詞和輔幣相對應。這里需要說明,馬克思在貨幣理論研究中使用的"貨幣"一詞有兩層意思,一是對全部貨幣的指稱,另一層是指和鑄幣不同的非流通的貨幣形態.在貨幣研究中要注意區分。〔9〕
[align=right][color=#000066][此貼子已經被作者于2005-11-4 13:38:45編輯過][/color][/al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