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合臺語稱銅為普爾,是準噶爾可汗策妄阿喇布坦在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征服葉爾羌汗國在新疆南路葉爾羌(今沙車)打制的,錢文為陰文,形如桃仁,幣材為紅銅,也有少量黃銅普爾。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廷平準噶爾汗國,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在葉爾羌開鑄錢局,開始鑄造紅錢(普爾錢)給葉爾羌、喀什爾噶、和闐等地方,以一文紅錢換舊普爾二文。清廷特命戶部頒發錢式,面文"乾隆通寶",背左方用滿文,右方以回文(即察合臺文),均鑄葉爾羌城名。普爾錢原以50普爾為一滕格,一滕格值銀一兩。入清以后,錢值漸減,乾隆二十六年規定以百錢為一騰格,一騰格值銀一兩。
來源:淘泉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