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提到錢無人不知曉,但最早作為商品交換中充當一般等價物的貨幣并非叫錢,如半兩錢和五銖錢的錢字是今天的人冠予的。歷史上最早出現錢字的貨幣是三國時期的“太平百錢”。錢在各個歷史時期都有一些別稱和佚事。無論是從錢的內涵和外形上來演繹。在今天看來也實在是耐人尋味的。
錢在戰國時期稱“泉”,錢與“泉”諧音,我們今天稱錢學家也稱泉學家。錢稱為“泉”主要還是從古錢外形演繹而來的,因為秦半兩外圓內方,具有“周流四方”的意義。故泉就泛指外圓內方的方孔錢。
在西漢時期,有人把鄧通作為錢的別稱。著名的明代小說《金瓶梅》就有“功名全伏鄧通成”的詩句,鄧通就是錢的別稱。鄧通是西漢文帝劉恒的一個寵臣,官居上大夫。文帝曾賜給鄧通一座銅礦山,并破例允許鄧通開礦鑄錢,因而鄧通錢遍布天下。故鄧通成為錢的別稱也是順理成章的事了。
在西晉時期,錢又被稱為“阿堵物”。《世說新語》中曾記載一件很有諷剌意義的事。西晉的一些士族階層人士自命清高,恥于言錢,王衍就是這樣所謂“品行高尚”的清談人士,據說他口里從不提到“錢”字。他老婆想試探王衍的虛實,趁王衍熟睡之時,叫仆人繞著王衍的床邊鋪上一大圈錢。王衍早晨醒來見到床邊的錢妨礙他行動。便叫來仆人說“舉卻阿堵物”。這話用現在的話說,就是“拿開這些東西”,因而“阿堵物”就被后來的人指為錢的別稱,后人曾有“愛酒苦無阿堵物”的詩句。
東晉時期,錢又被人稱為“孔方兄”,最早對錢稱兄道弟的是東晉的魯褒,他在《錢神論》中稱錢“親之如兄、字曰孔方”,孔方“則是指古銅錢外圓內穿則為方形,方孔也就是指錢。”魯褒不乏幽默感,把人們對錢的親情譏為“親之如兄”。從此以后,稱錢為“孔方兄”一詞一直延續至今天。
在唐代“青蚨”一詞曾成為錢的代稱。在一些詩詞或戲曲里常常用這個詞音指錢。如“囊里無青蚨,筐中有黃絹”。據考證,青蛙原是南方的一種昆蟲,形狀如蟬。母青蚨與子青蚨相依為命,抓到子青蚨、母青蚨必然會跟隨而來。當時有人傳說將母青蚨和子青蚨的血分別涂在錢上,用這二種錢的任何一種錢購物,用出去的錢必然會復還。這當然是一種迷信說法。但一些老銀號和商家,春節貼春聯常用“青蚨飛入”等字樣,祝愿來年財運享通。
錢還有一個非常高雅飄逸的別稱即“上清童子”。唐代的鄭還古的《博異志》中有一個故事:在唐貞觀年間,岑文本在一座山的山頂避暑,有一天聽到敲門聲。開門一看,只見一個自稱“上清童子”的,穿著輕飄細軟的“上清五銖”衣。一番對話后,童子出門而消逝在墻角。岑文本在墻下揀到一枚五銖錢,他頓時領悟到“上清童子”原是錢的化身。唐代以后,人們用“上清童子”作為錢的雅號。
錢是一個時代政治、經濟和軍事等發展的產物,同樣,錢的別稱也是一個時代社會文化的折射,通過對這些別稱的深入分析,我們可以了解那個時代社會人們的心態和社會的風貌。“夜月琴聲秋韻、春風鳥語花香”,這是形容人們擁有金錢時的喜悅心情,但古語說得好,“君子愛財,取之有道”。歷史上也確有一些像漢代劉寵那樣視金錢如糞土的“一錢太守”。然而,“阿堵物”、“孔方兄”的誘惑力畢竟是很強的,人們不但要懂得錢的別稱,更應該領悟它的內涵,樹立正確的金錢觀。
來源:錢幣網